周口市劉方平小學教師朱彩杰
□常晶晶 孫關鑫 文/圖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獨特的種子,只要用愛澆灌、用耐心等待,終會綻放屬于自己的精彩。”在周口市劉方平小學的教室里,青年教師朱彩杰一邊整理學生的作業(yè)本,一邊笑著說出這句話。
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中小學二級教師,她已在這片教育沃土上耕耘六載,以“親切自然、寓教于樂”的教學風格,秉持“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的班主任理念,成為孩子們心中最溫暖的“引路人”。
以陶行知精神為燈,照亮三尺講臺
2014年,懷揣著對教育事業(yè)的憧憬,朱彩杰考入周口師范學院。四年學習時光,教育家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讓她立志今后也要“成為好老師”。
2019年9月,朱彩杰正式踏上劉方平小學的講臺。初登講臺的她發(fā)現(xiàn),學生對枯燥的識字課提不起興趣,便嘗試用“識字接龍”的游戲代替?zhèn)鹘y(tǒng)講解。“大家的反應真敏捷!”當她笑著夸贊學生時,看到孩子們眼中閃爍的光芒,突然明白了教學的真諦。
六年來,孩子們的點滴反饋成為她堅持的動力:一張張畫滿愛心的自制賀卡、課間偷偷塞來的水果、春節(jié)時收到的一條條祝福短信……“這些小事就像星星,攢起來能照亮我整個教育路。”朱彩杰的語氣里滿是溫柔。
用 “放大鏡” 找亮點,助學生破繭成蝶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能用統(tǒng)一的標準來衡量。” 這是朱彩杰始終堅持的教學理念。
在她的班上,曾有個叫王蝶(化名)的女生,因父母常年在外,性格內向的她在課堂上從不舉手發(fā)言。朱彩杰通過家訪了解孩子的生活,再用“放大鏡”尋找她的優(yōu)點。“我發(fā)現(xiàn)王蝶的作業(yè)寫得特別工整,就特意在班上表揚她的書寫態(tài)度;她值日時把教室打掃得一塵不染,我就任命她當‘衛(wèi)生小組長’。” 朱彩杰說,起初王蝶只是低頭小聲道謝,但慢慢開始抬頭和她對視。真正的轉折點,是一次作文批改——王蝶在文中細致描寫了家里的盆栽,文字里滿是童趣。
朱彩杰立刻在評語里寫道:“你的觀察力真敏銳,把盆栽寫活了,要是能讀給大家聽就更好啦!”
在她的反復鼓勵下,王蝶終于站上講臺,用細小的聲音讀完了作文。當全班響起熱烈掌聲時,朱彩杰看到這個孩子眼中泛起了淚光。從那以后,王蝶像變了個人:主動舉手提問、臉上多了笑容,成績也穩(wěn)步提升。“教師的愛和認可,是照亮孩子心靈最溫暖的陽光。” 這件事讓朱彩杰更加堅信,教育的本質是“喚醒”而非“灌輸”。憑借獨樹一幟的教學風格,朱彩杰在2021年榮獲川匯區(qū)第三十屆中小學優(yōu)質課評選一等獎,她主講的公開課《貓》也獲得同行一致好評。
巧抓教育契機,織密家校共育網(wǎng)
作為班主任,朱彩杰始終踐行 “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理念。她深知小學階段是孩子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老師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句話,都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在朱彩杰看來,教育不是老師的“獨角戲”,而是家校攜手的“協(xié)奏曲”。她常用家訪、電話、家長會、班級微信群等方式,和家長保持密切溝通。
“家訪時的一句關懷,家長會上的一次交流,微信群里的一條提醒……把學校和家庭緊密相連,才能為孩子編織最穩(wěn)固的成長網(wǎng)。”朱彩杰說。
正是這份“共育合力”,讓她所帶的班級多次被評為校級“優(yōu)秀中隊”,她本人也先后榮獲“川匯區(qū)優(yōu)秀班主任”“川匯區(qū)文明教師”稱號。
永葆初心,書寫新時代教育華章
“這些榮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面對成績,朱彩杰始終保持清醒。她說,每次看到孩子們的笑臉,就會想起初登講臺時的初心——要用愛和智慧,點亮更多孩子的夢想。
她計劃在教學中加入更多“生活化”元素;在班級管理上,她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教育是一場雙向奔赴的成長,我教孩子們識字明理,他們也在用純真治愈我、激勵我。”朱彩杰的眼中滿是堅定。
六年,時光見證了朱彩杰從周口師范學院師范生到川匯區(qū)優(yōu)秀教師的轉變。她用實踐證明:扎根平凡崗位,也能書寫不平凡的教育華章。而這份對教育的熱忱,還將繼續(xù)陪伴她,在三尺講臺上,溫暖更多童真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