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華逍遙鎮柴城村的兩個兒童在村內平坦整潔的街道上玩耍。(記者 史長來 攝)
“出廈房子五間,院里有雞有鴨,糧食麥秸堆滿垛,門口臥條大黃狗,果樹在屋后。”在平原農區周口,傳統的美麗鄉村寄托著濃濃鄉愁。
如今,西華縣逍遙鎮常村則成了農民心目中嶄新的美麗鄉村。“早上到操場跑步,晚上去廣場唱戲,日子別提有多舒心!”11月7日,68歲的村民尚毛樂呵呵地對記者說,“你要晚上來才熱鬧,還有燈光球場,鄰村的老鄉都來俺村耍呢。”
“這還不是新農村建設帶來的新生活?別說隨意倒垃圾、潑臟水,樹葉一落地,都想著低頭捏起來。”一旁的老伙計方長嶺插言:“美好家園,人人共建嘛!”
這文縐縐的詞兒,老漢竟張口就來。
“村頭張貼有美麗鄉村、清潔家園倡議書,大喇叭一早就廣播,宣傳標語隨處可見,鄉親們又切實感受到干凈整潔帶來的好處,講文明當然是入腦入心了。”村黨支部書記王茂欣笑答。
不只常村,在周口鄉村,講文明講衛生正蔚然成風。“這是人居環境改善之本,也是周口因地制宜的應對之策。”周口市農辦副主任李國勤表示。
周口是農業大市、糧食生產核心區,全年糧食總產140億斤左右,約占全省的七分之一;周口農村人口眾多,全市1130.84萬人,農村人口就達878.4萬。隨著現代化發展進程加快,農區生產生活產生的秸稈、人畜糞便等垃圾難以自我消解,白色污染也不斷增加,遍地垃圾、污水橫流成了不少鄉村曾經的真實寫照。
“以玉米秸稈為例,每0.5公斤玉米能產出秸稈近1公斤,若找不到出路,只能隨處堆放。”項城市農辦主任崔冠明說。
堅持“政府引導而不強求,部門幫建而不包辦,社會支持而不旁觀”,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中,周口農民群眾唱主角、挑大梁,為美化居住環境、建設清潔家園出力流汗。
在西華縣逍遙鎮柴城村,縣鄉兩級在加大“以獎代補”的同時,運用“4+2”工作法、“一事一議”等渠道,由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帶頭,引導農民自愿積極捐贈和義務投工投勞,全村共籌集資金72200元,由村民代表監管,全部用于改善本村人居環境建設。
在沈丘縣紙店鎮盧寨村,人人講文明、家家講衛生、戶戶爭先進的風氣正在形成。村民盧洪榮翻蓋新房時,把建筑垃圾堆放在路邊,附近村民看到后及時勸告,他很快就把垃圾清運到村頭垃圾池。
“在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中,廣大農民正主動承擔起親手建設美麗家園的這份責任和義務,由‘被動干’變為‘主動干’,由‘被美好’向‘要美好’轉變。”西華縣縣長林鴻嘉表示。
記者感言
生活在農村的群眾,和城里人一樣對整潔優美的環境充滿向往。
群眾是美麗鄉村創建的主體,除了引導、幫扶,更應注重激發群眾打造自己美好家園的積極性;農村環境治理要因地制宜,七分靠管理、三分靠建設,不能以單純強調建設而取代管理……
在“美麗河南·宜居鄉村”的建設中,周口站在群眾樸素的認知角度,提出干部群眾易聽、易記、易懂、易操作的工作標準,貼民意、順民心、借民力,這些,既對當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有借鑒意義,又為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帶來有益啟發。
(原載于11月13日《河南日報》) 記者 杜君 苑海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