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田亞楠 文/圖
連日來,持續的高溫炙烤著大地。8月17日16時,南寨歷史文化街區一處工地上,51歲的力工史光輝擦了把額頭上的汗,喝了一大口水,準備開始下午的工作。這個來自西華縣李大莊鄉的漢子,已經在這片工地上堅守了半年多。
“力工嘛,啥都干。”史光輝憨厚地笑了笑,黢黑的臉龐上刻著歲月的紋路。搬磚、清理渣土,這些需要蠻力的活兒構成了他的工作日常。因天氣炎熱,每天原本9小時的工時縮短到8小時。正午的地面溫度烤得鞋底發燙,戴上安全帽,汗水直往下流。
“天太熱了,老板會叫俺到涼棚歇會兒,有時還能吃上冰西瓜。”史光輝說,工地上常備著藿香正氣水等防暑用品,每天的晨會更是雷打不動地強調安全事項。高溫時段的合理調休、實時供應的防暑用品,讓這群在烈日下奮戰的勞動者多了份保障。上架作業必須系安全帶、高空操作全程有人監護,這些細致的防護措施,成了高溫天氣里的“降溫劑”。
從事建筑行業十余年,史光輝的足跡從周口延伸到外地,如今卻選擇留在離家十多里的南寨工地。“上有老下有小,農忙時得回家種地,離得近方便。”他坦言,年輕時為了多掙錢常在外奔波,現在更看重能兼顧家庭的安穩工作。每天收工后騎電動車回家,能吃到家人做的熱乎飯,休息時還能陪兩個孫女玩耍,成了他最踏實的幸福。
“一天能掙二百多元,工資月月打到卡上,穩當!”說起收入,史光輝眼里有了光。這份收入要補貼家用、要供孫輩上學,更承載著一個普通家庭的煙火希望。盡管烈日炎炎,盡管汗水濕透衣衫,但他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傍晚,夕陽為南寨歷史文化街區的老建筑鍍上了一層金邊,史光輝和工友們準時收工。他拍了拍身上的塵土,騎著電動車駛向家的方向,身后,是正在蘇醒的歷史街區,前方,是等他歸來的溫暖燈火。
在這片正在煥新的歷史文化街區里,無數個像史光輝這樣的勞動者,正用汗水澆灌著城市的發展。他們的故事寫進街角,成為這座古城新生最質樸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