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動
周口文脈綿長,文學歷史悠久。但是,關于“周口作家群”的概念,據筆者考證,始于2000年。2000年4月,姚建華在碩士論文《帶有潁水魚腥和小草氣息的文學》中,專門研究新時期以來周口作家小說創作,其副標題為《“潁河(周口)作家群”論》。姚建華的論文試圖構建“周口作家群”的概念,但當時他似乎還沒有更加自信而清晰的概念。因而,文中更多使用的還是“潁河作家群”這一概念。
把“周口作家群”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提出,并對其進行整體評價和推介的,是著名評論家繆俊杰。2005年,繆俊杰連續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和《神州》雜志,發表《中州代有才人出——周口作家群印象》和《周口作家群印象》,向海內外讀者隆重推出“周口作家群”,并積極予以整體評介:“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換舊人。悠久的歷史傳統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周口一代又一代的文學人才。”“他們都把文學作為崇高的事業,矢志不移地鐘情于文學,在創作上保持著蓬勃發展的強勁勢頭。”從此以后,“周口作家群”開始異軍突起于當代中國文壇。
2007年5月,由中國作家協會創聯部、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河南省作家協會聯合主辦的“周口市作家聯誼暨作家叢書首發式、青年作家研討會”在周口召開。隨后,《人民日報》《文藝報》《河南日報》分別登載了劉瓊、田夫、張靖的評論:《周口作家群的關懷和焦慮》(《人民日報》2007年5月24日)、《“周口作家群”令人刮目》(《文藝報》2007年5月15日)、《周口出現作家群》(《河南日報》2007年5月15日),在文藝界產生了極大的反響。“周口作家群”作為新時期文學的一個重要作家群體,得到了當代中國文壇的認可。
2007年以后,“周口作家群”這一概念已經深入人心,毫無懸念地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文藝界和學術界關注的一個重要文學現象。
對于“周口作家群”,我們應該從兩個維度理解。大而言之,“周口作家群”是從古及今所有周口作家的指稱。如今的周口市文學館展區,系統梳理了周口文學從遠古到當代的發展歷史,全面展示了周口籍文人、旅居周口文人等232位作者的作品。廣義上來說,“周口作家群”指的就是以這232位作者為主體的作家群體。其中,最重要的作家,當為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著名的哲學家老子。老子所著5000余字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是道家學派的開山之作,既是一部享譽世界的哲學巨著,也是一部影響深遠的文學巨制。
小而言之,“周口作家群”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新時期以來的周口作家群體。一般來說,這是我們經常探討研究的關于“周口作家群”的概念,也是狹義上來講的“周口作家群”。我們通常說的狹義上的“周口作家群”成員和“周口作家群”作品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籍貫是周口,在周口生活和創作,其作品反映周口的社會面貌、風土人情等。比如柳岸、尉然、宮林、錢良營、張新安、宋志軍、邵遠慶、王向、張運祥、李乃慶等作家的小說,梁庭華、王猛仁、邵超、孫新華、申艷等詩人的詩歌,阿慧、董雪丹、董素芝、李佳等作家的散文等。“周口作家群”中,這類作家最多,構成了“周口作家群”的主體。
籍貫是周口,但旅居在外,其作品常常反映故鄉周口的生活等。比如劉慶邦、邵麗、朱秀海、趙蘭振、孫方友、墨白、張惠雯、小托夫、智啊威等作家的小說,谷禾、飛廉、陳麥啟、齊紅霞、牛沖、納蘭、蘭童、十八須等詩人的詩歌,陳廷一、馬泰泉、李鑫、張亞麗、雷從俊、蔣建偉、劉海燕、崔加榮等作家的散文等。“周口作家群”中,這類作家的影響最大,比如,劉慶邦和邵麗,都曾榮膺中國最高主流文學大獎之一的“魯迅文學獎”;張惠雯的短篇小說《垂老別》《愛》《醉意》《歲暮》《雪從南方來》,分別登上了2009年度、2011年度、2013年度、2014年度、2019年度的中國小說排行榜。這類作家的創作代表了“周口作家群”的水平。
籍貫不是周口,但長期在周口生活和創作,其作品具有鮮明的周口烙印。比如詩人張華中,祖籍河南南陽;詩人賀紅,是河南駐馬店人;散文家翟國勝,系河南開封人……他們雖然祖籍不在周口,但是長期在周口工作和生活,立足周口大地,創作出了大量具有周口元素的優秀作品。
籍貫不是周口,但曾經在周口體驗生活,創作有充滿周口氣息、具有周口元素的作品。比如白危的《墾荒曲》、李準的《黃河東流去》等。
(作者單位:周口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