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志新 文/圖
“老謝,我看你認領合作社的這個玫瑰葡萄大棚,今年產量穩妥妥可以超過2000斤,按照事先約定的40%管理費,今年你可有近2萬元的收入啊!”
“老薛,你認領的這個獼猴桃大棚也不錯,按照現在的價格,你的管理費肯定能超過2萬元!”
7月18日一大早,在項城市李寨鎮東薛行政村現代農業園,50多歲的老謝和60多歲的老薛一碰面就互相“吹捧”起來。
老謝和老薛的今天,得益于東薛行政村黨支部書記王山峰帶領廣大黨員群眾,在鄉村振興中不斷強一產、穩步推進二三產,走出的一條農民增收、企業創利、村集體經濟逐步發展壯大的致富路。
據了解,李寨鎮東薛行政村在黨建引領和龍頭企業帶動下,由村領辦的合作社每年上交村集體經濟收益30多萬元,帶動脫貧戶就業40多人。加上其他的一些村集體收入,東薛行政村每年集體經濟收入可達50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村、明星村。
土地上面做文章
李寨鎮東薛行政村位于項城市西南部,距離鎮中心1公里左右,屬鎮郊接合部,轄7個自然村9個村民組、462戶2372人,共有土地面積1722畝。
2017年4月,37歲的王山峰新任村黨支部書記時,該村還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貧困人口108戶476人,村里沒有路燈、公廁、廣場等公共基礎設施,各自然村的道路也沒有硬化,更沒有一分錢的村集體收入。
2017年10月,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各地都在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鄉村振興之路。想干一番事業的王山峰也開始思索,在一個沒有任何優越資源的平原村莊,如何能跟上鄉村振興的步伐,讓村集體變得更強、讓村民變得更富、讓村莊變得更好。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對于只有土地資源而沒有其他資源的平原村莊來說,最終還是要在土地上做文章,才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致富路。”王山峰對記者說。
通過不斷學習和考察,王山峰覺得走土地流轉、讓村民入股合作社的路子比較好,一則可以通過土地租金保障村民的基本收益,二則可以讓村民獲得額外分紅,同時還可以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做強一產。為此,王山峰下定決心“深耕”一產。
雙管齊下強一產
說干就干。2018年3月,東薛行政村領辦項城市佳地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200余畝,瞄準兩個方向的路子努力。
第一個方向就是走傳統種植業的路子。為了降低風險,王山峰依托合作社綁定農戶、企業綁定合作社的“雙綁”機制,實行“企業+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將其中流轉過來的1100畝土地用來種植穩賺不賠的小麥、白芝麻等傳統作物。第二個方向就是走特色果蔬種植業的路子。2020年,王山峰積極爭取國家扶貧項目,在流轉過來的剩余100余畝土地上建設22個高標準陽光溫室大棚,然后多方取經,選擇發展獼猴桃、火龍果、玫瑰葡萄、甜瓜、草莓等特色果蔬產業。只要路子對,不愁沒錢賺。隨著“雙管”齊下,東薛行政村村集體和村民的腰包很快鼓了起來。
“種植小麥、白芝麻等傳統作物,龍頭企業除了向農戶支付一畝800元的租金外,還要拿出盈利的40%給農民分紅、20%給村集體。”王山峰說,僅此一項,就可使村集體年收入增加10萬元左右。
與此同時,王山峰還利用大棚閑置時間栽培食用菌1萬包,多渠道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王山峰說,接下來,東薛行政村計劃繼續擴大農業園規模,續建陽光溫室大棚20個,打造“李寨綠色蔬果”品牌。同時,東薛行政村計劃再擴大土地流轉面積1500畝以上,用來種植綠色優質小麥、白芝麻,讓一產變得強中更強。
走一二三產融合路
一產發展壯大后,有想法的王山峰便謀求如何向第二產業延伸。王山峰想到了近在眼前的白芝麻。項城白芝麻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色澤白潤,香味純正,籽粒飽滿,皮薄肉厚,曾榮獲白芝麻生產原產地認證標記。
“我們村周邊村民大量種植的都是白芝麻,原材料非常豐富。如果發展二產,何不在這上面做做文章呢?”王山峰回憶當時的想法。
王山峰通過考察市場發現,目前與白芝麻相關的石磨香油產業比較好。但是,他發現做石磨香油的幾乎都是小作坊,談不上規模,更談不上綠色。瞅準時機,王山峰通過發動鄉賢投資100多萬元,興建了項城市佳品綠色白芝麻石磨油廠,走綠色產品發展之路。
“目前,石磨油廠已經建成,榨油機等各種設備都已安裝完畢,待綠色產品手續完備后就可以開工生產。”王山峰說,企業盈利后,村集體又有了一筆收入。
在強一產、延伸二產的同時,王山峰還謀劃了三產,那就是利用特色果蔬大棚發展觀光旅游產業,走一二三產融合的發展道路,將東薛行政村打造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