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心城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宜居指數綜述
記者 李瑞才
2015年春節期間,在外拼搏幾年、也算事業有成的開發區居民康先生返鄉,驚訝地發現中心城區市容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街頭隨處可見的新型環保公廁讓他感到眼前一亮:“沒想到,家鄉變化這么大,小街小巷更干凈整潔了,市政基礎設施更完善了,城區交通環境更加井然有序了,購物環境一點不比大城市差……”
康先生看到的只是我市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一個縮影。2014年,市委、市政府圍繞“推進富民強市、建設大美周口”的目標,堅持“民生優先、民生為重”,把滿足群眾需求、改善民生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健全城市服務體系,強力推進道路交通、“兩小”市場、公廁及垃圾中轉站等基礎設施建設,使中心城區的城市魅力進一步彰顯,廣大居民的幸福指數明顯得到提升。
日趨完善的配套設施使人“樂”居
“路寬了,樓高了,隔離欄、信號線、紅綠燈等交通設施更完善了,中心城區越來越有大都市味了……”看到近年來中心城區發生的巨大變化,康先生顯得很激動。他認為,一座城市是否讓人感到宜居幸福,離不開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一個城市的發展,如同一個人的成長一樣,需要不斷完善、精心呵護、強化管理、循序漸進,如此,美麗的藍圖才能徐徐繪就。
2014年,為切實把中心城區環境衛生清掃保潔全覆蓋工作落到實處,“四區”借助文明城市創建東風,先后對各自轄區的市政基礎設備進行重置和更新。川匯區為22個城中村制定了保潔標準,與城市道路一起,由區愛衛會負責,納入日常考核、督查;經濟開發區實行環境衛生工作路長負責制,對轄區內部分路段進行了亮化、綠化,目前城中村衛生全覆蓋面積達到60%;東新區通過加強環境衛生管理體系建設,進一步對管理機制、規范作業程序、精細作業標準、環衛設施、保潔隊伍、垃圾中轉站等進行強化和完善;港區以高店村作為環境衛生全覆蓋活動的示范村,成立了領導組,劃撥了專項經費,成立了保潔隊伍,配備了環衛基礎設施,制定了清掃保潔作業程序,實行垃圾統收統管統運,使多個城中村的環境衛生狀況有了顯著改善。
為有效緩解市區交通日益擁堵的現狀,我市從“限、禁、建、管”四個方面著手,在“管人、管車、管路”上下工夫,著重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交通秩序管理等方面入手,先后在中心城區主要道路上設置45處停車場點,有效解決了市區繁華路段停車難的問題。交警部門通過在中心城區增設交通信號燈、交通標志標牌、隔離護欄以及施劃交通標線等基礎設施,強化路面管控能力,使中心城區的交通秩序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如火如荼的基礎設施建設讓人“安”居
市政基礎設施是城市發展的支撐,是城市功能完善的保障。2014年,我市通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城管工作提供“硬件”支撐。統計數字顯示:川匯區去年投入資金1107萬元,新購置城管執法車37輛、機械化清掃保潔車4輛、掛桶式垃圾車5輛,三輪車500輛、專用垃圾斗8個,配備垃圾桶150個;(下轉第二版)
(系列報道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