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朱保彰) 3月19日至21日,由中國曲協分黨組書記董耀鵬、中國曲協副主席馬小平、河南省曲協主席范軍等曲藝專家組成的考察團來到沈丘縣,考察驗收該縣“中國曲藝之鄉”創建情況。在為期3天的考察時間里,考察團成員對沈丘縣創建“中國曲藝之鄉”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并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和明確要求。
馬小平說,沈丘縣要搭建好曲藝平臺,讓曲藝工作者接地氣,更好地服務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沈丘縣曲藝歷史可上溯到400多年前。明末清初以來,沈丘境內流傳的曲藝形式有道情、評書、沙河大鼓、小鐃、墜子等。新中國成立后,又傳入了快板書、山東快書、相聲、琴書等多種曲藝形式;曲藝愛好者發展到600多人,形成了曲藝愛好者階梯狀的網絡覆蓋;縣級曲藝組織有“文藝輕騎”演出隊、老干部藝術團、木蘭藝術團、青年說唱團;大部分鄉鎮都設有曲藝協會,還有數十家民間曲藝團體,同時還培育城鄉廟會,達到有廟必有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