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6日,海拔4000多米的青海玉樹縣結古鎮扎曲河畔,“玉樹與青海主網聯網330千伏輸變電工程”正在這里舉行盛大的開工儀式,引來成百上千的鄉親駐足觀看。
國家電網青海電力公司總經理王宏志介紹,玉樹與青海主網聯網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330千伏輸變電工程,該工程是繼青藏聯網、青新聯網工程之后的又一條造福青藏高原各族群眾的“光明天路”,將改寫玉樹孤網運行的歷史。
“感謝國家為我們花這么多錢建這個大工程,以后家里不再停電了,我每天早上都能燒茶喝了,生活比地震前更好了。”當地60歲的藏族老人才古顯得特別高興。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新的跨越,相繼建成了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一批標志性工程,初步形成了橫跨東西、縱貫南北的交通網絡。不僅為百姓生產生活帶來便利,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十一五’期間國家電網已累計為509萬無電人口解決了通電問題,并且以2010年西藏實現‘戶戶通電’為標志,在經營范圍內基本解決了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國家電網公司農電工作部主任孫吉昌說。
2003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3.9億千瓦,到2011年底已經發展到10.6億千瓦,電網輸送“最后一公里”問題也逐步得到解決。
同樣是解決“最后一公里”,全國交通系統近年來實施的“村村通”工程已成為一項“惠民工程”和受廣大百姓歡迎的“德政工程”,廣大農民在家門口就有路走、有車坐。
截至目前,我國農村公路通車里程超過350萬公里,東部和中部“村村通”公路目標已經實現,西部98%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全面完成國務院確定的“十一五”農村公路建設目標任務。
“近年來,我國加速編織立體交通網,我國公路、水路、民航均迎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建設熱潮,取得前所未有的大發展,陸海空條條大道暢通,基本滿足了百姓出行需求。”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何建中說。
不僅僅是公路、水路、民航在大步前進,作為國民經濟“大動脈”的鐵路近年來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列車不斷提速,高鐵從無到有,為人民出行帶來便捷的同時,還拉動了鋼鐵、水泥等產業,增加了就業,為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發揮了帶動作用。
每逢周末,天津茶館里的相聲總是異常火爆。能容納300多位觀眾的天津名流茶館不僅常常爆滿,晚來的客人還得加座。這些聽眾里,不僅有天津本地人,還有相當一部分北京的相聲迷。
“早上來、晚上走,坐京津城際高鐵只要半個小時,周末來天津吃點小吃,聽聽相聲,太方便了。”經常來往于京津兩地的北京居民莫春鵬告訴記者。
近年來,京津城際高鐵、京滬高鐵、武廣高鐵相繼建成通車,縮短了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打造出一個個高鐵生活圈和高鐵經濟圈。
“作為國家重要基礎設施、國民經濟大動脈和大眾化的交通工具,鐵路的發展必須以人民群眾滿意為標尺,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鐵道部部長盛光祖說。
如果說交通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的“大動脈”,那么在廣袤的鄉村,農田水利設施就是一條條“毛細血管”,關系到農產品的豐產豐收和農民的日常生活。
在寧夏永寧縣小任果業公司生產基地,田間地頭鋪滿了一根根拇指粗的滴灌水管。公司董事長任愛民說,基地的滴灌設施運用了水肥一體化技術,通過控制滴灌流量和速度,不僅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更有效地節約了水資源。
噴灌、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發展,是我國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的一個縮影。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農田水利建設滯后仍然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硬傷,水利設施薄弱仍然是國家基礎設施的明顯短板。
2006年國務院審議通過《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規劃》,擬用10年時間解決全國3.23億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截至2011年年底,我國已經解決了2.66億農村居民和1460多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
“目前,中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9.05億畝,居世界首位,其中節水灌溉面積4.1億畝。在占耕地面積一半的有效灌溉面積上,生產了占全國75%的糧食和90%以上的經濟作物。特別是2004年以來,中國以占世界6%的淡水資源、9%的耕地,實現歷史罕見的‘八連增’,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水利部部長陳雷說。
(新華社北京6月15日電 記者 齊中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