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欣 文/圖
7月的淮陽龍湖國家濕地公園,蒲葦搖曳,荷花飄香。不遠處,成群的野鴨從湖面掠過;蘆葦叢中,不時回蕩著長尾鶯的叫聲。游人至此,紛紛駐足,用手機記錄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生態畫面。在龍湖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背后,除了政府職能部門的有效管理外,背后還有一大批默默無聞的志愿者。今年30歲的95后小伙位森林就是其中之一。他從愛鳥、護鳥、救助野生鳥類開始與鳥結緣,一路走來,風生水起。他不僅義務承擔起了淮陽區野生動物救助站的工作,還在此基礎上,創辦了自己的鸚鵡養殖基地,把小鸚鵡做成了大產業。
每年救治野生鳥類百余只
7月2日,在淮陽龍湖國家濕地公園東側一個叫于橋的村莊,記者如約找到了位森林和他的鸚鵡養殖基地。基地門口,掛有一塊醒目的牌子:淮陽區野生動物救助站。位森林就是這里的主人。
“我剛從曹河鄉回來,一只貓頭鷹受傷了,村民發現后往派出所打的電話。”位森林說,派出所跟他聯系后,他立即趕到現場去救治。看似輕松的一句話,其實位森林開車需往返60多公里。而類似這樣的事兒,他一直在不厭其煩地重復做著,平均每年要救治野生鳥類100多只。
2024年6月,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動物收容救助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規定,淮陽區自然資源局依托位森林的鵡之林養殖公司,掛牌成立了淮陽區野生動物救助站。救助站的主要職能是收容救護區域內受傷、病弱、饑餓、受困、迷途的國家和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對治愈的野生動物進行野外放生,維護公共衛生安全和生態安全。位森林投資,在救助站內建了醫療救護室、隔離觀察室、儲藏室、辦公用房及其他附屬設施。救助站的建立,不僅為所轄區域的野生動物提供了收容、救護服務,同時也為廣大市民提供了野生動物保護和科普宣傳教育場所,有效保護了野生動物、維護了生物的多樣性,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接下這個活后,我感到肩上的責任更重了。”位森林說,隨著周口市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載體,持續開展野生動物監督檢查、“清風行動”、“網盾行動”等一系列活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可喜成績,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逐年增加。據調查,淮陽區龍湖國家濕地公園現分布野生鳥類13目35科69種、省重點保護鳥類9種。同時,淮陽區通過開展“愛鳥周”、“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宣傳活動,廣大市民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顯著增強,野生動物數量逐年增多。
小愛好做成大產業
位森林14歲就離開家鄉,先后到廣西、浙江、廣東打工,后來在廣州動物園工作了幾年,對鳥類的飼養和繁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通過向老師傅虛心學習和自己鉆研,終于成為一名合格的動物馴養繁育師。
“我從小就對鳥類有著濃厚的興趣。2018年,我花幾百塊錢買了一只鸚鵡作為寵物。”位森林說,他在飼養鸚鵡的過程中,看到了寵物鸚鵡市場的巨大前景。2022年8月,他辭職返鄉創業,在辦理了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后,從家庭養殖小鸚鵡做起,從小到大,發展了4個小型養殖場,直至成立公司,發展成為目前全市規模最大的鸚鵡養殖基地,現存欄10多個品種的鸚鵡1500多只。
“這種鸚鵡已經出殼10天了,現在需要一天喂8次,還需要恒溫恒濕的環境,以確保幼鳥能夠健康成長。”談起鸚鵡的習性,位森林如數家珍。目前,該養殖場共有100多只雛鳥,需要不間斷地給小鸚鵡喂奶、補水、補糧。飼繁工作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員工們每天都要觀察小鸚鵡的生長環境,保證它們健康成長。位森林介紹,養殖基地出單量最多的一天有20單。每只鸚鵡的售價為600元~2000元,最貴的高達1萬元一只。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寵物市場規模也不斷壯大。鸚鵡因其聰明、互動性強、色彩艷麗等特點,成為受歡迎的寵物之一。鸚鵡不僅可作為觀賞鳥類,還能通過訓練與主人互動,滿足人們的情感陪伴需求。
“對于蛋死亡、悶殼這些問題,我們摸索出獨有的解決方案。”位森林透露,核心突破在于優化奶粉吸收度,并結合弱雛護理方案,通過添加鈣劑、維生素,科學配比營養成分,使幼鳥的關鍵健康指標顯著提升。“剛開始養殖鸚鵡時,由于缺乏經驗,孵化率并不高。”位森林說,“想要鸚鵡健康,飲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平時要注意衛生。”養殖過程中,他邊實踐、邊摸索,從孵化到培育、從環境到食物,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關。
“因為我自己喜歡這個東西,無論遇到任何困難,我都在不停地攻克難關,然后去突破。回頭看創業過程,雖然比較累,但是特別充實。”位森林對鸚鵡的熱愛,如同烈火般熾熱。他沉醉于鉆研有關鸚鵡的書籍和資料,每一本書、每一份資料,仿佛都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
鸚鵡養殖基地不僅為位森林帶來了經濟收益,也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村民在這里幫忙照料鸚鵡、打掃衛生,增加了他們的家庭收入。
每當看到那些美麗的鸚鵡在陽光下自由飛翔,位森林心中都充滿了自豪感。他知道,自己的付出和努力都沒有白費。談及下一步規劃,位森林信心滿滿:“我打算擴大養殖規模,引進更優良的品種,進一步提升鸚鵡的品質和產量,帶動更多的村民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