鄲城縣居民王先生(化名)與精神疾病抗爭二十載。近年來,隨著《周口市精神智力類貧困殘疾人集中收治托養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實施,王先生的人生實現了從“監護困境”到“逐步回歸社會”的轉變。
二十載病痛困擾:多疑恐懼、孤僻離群
20年前,王先生在無明顯誘因的情況下開始出現精神異常癥狀:徹夜失眠、多疑恐懼,繼而發展為持械防衛等行為,性格逐漸孤僻,拒絕社交接觸。經診斷,王先生患上了精神分裂癥。此后王先生的病情反復發作,近幾年癥狀持續加重,他的家屬陷入了“監護無力、治療無措”的困境。“他把自己反鎖在屋內,連飯都不肯吃,我們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辦。”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他的家屬滿是無奈與心酸。
政策“東風”入戶:集中收治托養帶來希望
2020年9月,在落實《方案》的過程中,王先生家所在村的村干部發現其病情符合收治條件。在村干部的協助下,王先生順利完成申請,入住周口精神康復醫院,成為首批政策受益者之一。
根據《方案》規定,王先生的治療費用經過醫保報銷,剩余部分由市、縣財政兜底。“政府幫我們解決了高額治療費,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他的家屬感慨地說,在政策保障下,王先生得到了持續而專業的照護。
醫養結合診療:從待在病房到回歸社會
王先生入院后,醫院為其制訂了“藥物+心理+康復”治療方案:
精準醫療。依據診療指南,醫生用抗精神病藥物幫助王先生控制妄想癥狀,并結合物理療法改善其睡眠質量。
分級管理:隨著王先生病情的好轉,醫生對其從封閉治療逐步過渡到開放治療。
康復賦能:通過每日 2 小時工療(手工制作)、每周 3 次農療(果園勞作),王先生逐步恢復勞作能力,向社會回歸。
“剛入院時他拒絕溝通,治療一段時間后能主動整理床鋪、幫病友打飯。” 王先生的主治醫生介紹,醫院實行“醫護康養社”模式,通過24小時監控與每半小時巡房,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同時,有效促進其技能訓練。
家庭與社會雙重解放:從監護困境到脫貧新景
王先生出院后,家庭經濟狀況明顯改善:他的家屬重返工作崗位,家庭收入增加。而王先生不僅能承擔打掃衛生、采購等家務,還積極參與村集體活動。“他見人會打招呼,能幫家里做事了。”他的家屬笑著說。
我市多部門協同發力,構建起“集中收治托養”的完整閉環,不僅有效打破了“因病致貧”惡性循環,更釋放出大量勞動力,真正實現“托養一人,解放一家”。截至目前,全市千余名困難精神智力類殘疾人通過《方案》獲得專業照護。
民生工程有溫度:從政策文本到幸福實景
近年來,《方案》的施行取得了顯著成效:財政兜底+醫保報銷,讓困難精神智力類殘疾人“零負擔”享受專科服務;定點醫院實現“醫療有分級、康復有計劃、生活有關愛”;工療基地帶動就業,部分困難精神智力類殘疾人家屬被聘為護工,形成“托養—就業—脫貧”閉環。
周口精神康復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始終秉持“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通過采取分性別管理、農療工療結合、三級查房制度、24小時監控等措施,全面提升診療水平與服務質量。未來,醫院將與政府有關部門深化合作,幫助更多精神智力類殘疾人回歸社會,重拾生活信心。
(周口精神康復醫院 張跳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