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徐松 通訊員 史斌 韓夢茹
泡豆、磨漿、濾渣、煮漿、點兌……1月14日,記者在鄲城縣汲冢鎮“豆腐之鄉”謝寨行政村的豆腐坊看到,石磨豆腐傳承人羅永才通過全程透明的方式向人們演示傳統工藝,展示和美鄉村的文化魅力。
“汲冢鎮是因西漢廉吏汲黯墓冢所在地而得名。相傳,汲黯在淮陽擔任太守期間曾駐足謝寨村,與村民談論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之事,并教村民磨豆腐改善生活。此后,傳統石磨豆腐就在謝寨村代代相傳。”羅永才說,“俺村會磨豆腐的人很多,他們曾在大江南北開店經營,后來因為辛苦又不掙錢,干這一行的人越來越少了。現在村里提供場所,把傳統文化傳承下來,讓來參觀的人隨時能看到傳統工藝,我們也很欣慰。”
為了留住群眾記憶里的鄉愁,該村在黨群服務中心旁建設了謝寨豆腐坊,邀請村內擅長石磨豆腐傳統工藝的羅永才、王海彬、王戰爭等人加入,持續擦亮謝寨行政村“豆腐之鄉”品牌。
“咱豫東地區盛產黃豆,這些豆子都是本地的優質黃豆,為了讓豆腐品種更多,我們還從內蒙古、黑龍江等地引進黑黃豆,磨出來的黑色豆腐更誘人。”羅永才對記者說。
每個傳統味道的背后,都有著當地獨有的文化記憶。汲冢鎮副鎮長王振英告訴記者,謝寨豆腐坊的傳統石磨豆腐工藝經過歷代傳承和發展,不僅成為備受老百姓歡迎的餐桌美食,還形成了植根鄉村的獨特文化符號。該村持續聚焦文化特色,挖掘文化底蘊,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漸漸成為一個可以為游客提供多元化體驗的特色村落。特別是寒暑假期間,家長帶著孩子在豆腐坊體驗磨豆子、濾豆渣、瀝豆漿、點豆腐、切豆腐……不僅加深了孩子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還讓孩子體會到勞作的辛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