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民政部專場新聞發布會,民政部部長陸治原圍繞深化民政領域改革、養老服務和社會救助等方面內容回答記者提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民政領域改革作出具體部署。我想請問一下,民政部門承擔了哪些改革任務?下一步將如何推進落實?
陸治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民政領域改革作出部署,主要涉及社會救助、兒童權益保障、殘疾人關愛服務、老齡工作和養老服務、社會組織管理、慈善事業發展等方面。我們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強化問題導向,突出體制機制改革,著力健全四個體系。
第一個是要健全政策制度體系。我們加快制定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推進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加強和改進殯葬服務管理、加強困境兒童福利保障等制度文件,完善這些領域的頂層設計,推動社會救助、養老服務、殯葬等領域加快立法。
第二個是要健全服務保障體系。著力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在服務對象上,適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逐步將保障對象從特定群體向更多需要幫助的群體轉變;在服務內容上,改變過去對特殊困難群體以資金物質保障為主的方式,逐步向資金與服務并重、物質與精神幫助兼顧轉變。同時,研究制定“十五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補齊民政服務設施短板,盤活存量資源,優化服務資源配置。
第三個是要健全監督管理體系。抓緊在社會組織管理、慈善事業發展、養老服務等領域制定一批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推動建立跨部門綜合監管機制,運用信用監管、“互聯網+監管”等新型監管機制手段,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監管,促進相關領域健康發展。
第四個是要健全社會參與體系。從主要依靠政府資源,逐步向以政府為主導,積極發揮市場、社會等多方力量作用轉變。加強工作手段創新,從傳統服務方式向法治化、標準化、數智化方式轉變,推動民政工作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我們將有針對性地制定具體政策措施,一項一項地抓好落實,推進民政領域改革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中國社會報》記者: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97億。請問,民政部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養老事業發展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工作打算?
陸治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近年來,民政部認真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聚焦群眾養老服務需求,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初步建立了養老服務制度體系,推動養老服務出現4個轉變:一是從服務特殊困難老年人為主,向服務全體老年人轉變;二是從政府供給為主,向政府、市場、社會多元供給轉變;三是從機構養老為主,向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轉變;四是從兜底保障、生活照料向更有質量的醫養康養相結合服務轉變。
人口老齡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正視的現實問題。這里面既有挑戰,也有機遇。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認真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加強和改進老齡工作,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在老齡工作方面,我們將認真履行全國老齡辦綜合協調、督促指導、組織推進職能,加強對老齡工作的統籌協調,形成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合力。完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實施機制,編制實施好老齡事業發展規劃,不斷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健康支撐體系,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強化“老有所依”的資金保障,夯實“老有所養”的服務保障,完善“老有所為”的制度保障。會同有關部門聚焦老年人急難愁盼問題,在優待政策、文體活動、法律服務、志愿服務、科技助老、金融惠老等方面,每年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些老年人可感可及的實事、好事。
在養老服務方面,我們將著重抓好4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養老服務網絡。就像上學有學校、看病有醫院一樣,養老服務同樣要有相應的機構設施網絡,重點建設縣(區)級綜合養老服務平臺、鄉鎮(街道)區域養老服務中心、村(社區)養老服務站點,構建貫通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養老服務網絡,也就是說要把服務網絡體系全面建立起來。
二是優化服務供給格局。順應絕大多數老年人居家養老的習慣和意愿,培育建好社區養老服務機構,要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潔、助行、助醫、助急等上門服務,鞏固居家養老服務基礎地位;聚焦老年群體需求,發揮社區養老服務依托作用,發展社區日間照料、社區老年食堂、康復護理等為老服務項目,讓老年人實現在“家門口”就可以養老;強化機構養老專業支撐作用,發揮養老機構創新示范、服務技能培訓、設備推廣應用等作用,加強殘障、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等,形成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相貫通的養老服務供給格局。
三是促進養老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充分發揮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有情社會作用,形成事業帶動產業、產業支撐事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扶持培育專業化、品牌化、連鎖化的養老服務市場主體,擴大養老服務消費,發展壯大銀發經濟。
四是加強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加強對養老服務質量安全的監管,完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醫養結合、老年助餐、養老社區等新興領域的監管制度規則,我們要加強養老服務標準體系建設,推進養老服務項目、流程、價格公開透明,提供質量有保障的養老服務,讓老年人安心、放心。
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通過有效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到2035年,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成熟定型,讓廣大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香港《紫荊》雜志記者:社會救助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請介紹一下在健全社會救助體系、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方面的工作情況,以及未來的工作重點是什么?
陸治原:大家非常關注社會救助工作,因為它不僅是民政部門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職責的重要內容,也是紓民困、惠民生、促和諧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近年來,民政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健全城鄉統籌、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的目標,不斷完善制度、創新機制、推動落實,為困難群眾筑起一道兜底保障安全網。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抓好社會救助工作。
第一,聚焦“兜住底”,構建梯度救助格局,做到全面覆蓋。我們加快建設全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平臺,健全監測預警的指標體系,動態掌握低收入人口的有關情況。在認定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的基礎上,我們全面開展低保邊緣家庭和剛性支出困難家庭的認定,形成按照困難程度分層管理的梯度救助格局。
第二,聚焦“兜準底”,實施靶向救助,做到精準施救。我們和有關部門加強信息共享,運用數據比對,特別是運用“大數據+鐵腳板”,推動社會救助實現“人找政策”與“政策找人”相結合。健全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推進核對信息系統全國聯網。指導地方按照“缺什么補什么”,規范落實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專項救助,精準對接救助供需,有力有效實施救助幫扶。同時我們正在開展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健全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銜接機制,更好滿足困難群眾多層次、差異化救助需求。
第三,聚焦“兜牢底”,充分發揮體系優勢,做到協同高效。我們發揮好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協調機制作用,有效統籌部門間的救助資源,形成救助合力。指導各地建立健全民政部門統一認定、各職能部門分類救助幫扶工作機制,比如說就業救助是由人社部門來提供,教育救助是由教育部門來提供,醫療救助由醫保部門來提供。實現低收入人口信息“一門入庫、動態監測,分層管理、因需推送,分類幫扶、結果反饋”這樣一個閉環的工作機制。我們建立了“一戶(人)一條救助鏈”,形成弱有眾扶的“一張幸福清單”。
我們將持續深化社會救助改革,推進社會救助立法,建立健全覆蓋全面、分層分類、資源統籌、綜合高效的中國特色社會救助體系,強化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風險預警,建立常態化救助幫扶機制,讓社會救助為困難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障。
(據“中國老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