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武
近日到一個民俗博物館參觀,館中陳列的兩部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常用的電影放映機,現在還能放映影片,讓參觀者了解其功能,這引發了年輕人的極大觀賞興趣,更勾起了中老年參觀者深沉而美好的回憶。
時光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從那時起,農村便能看上露天電影了。縣里放映隊用馬車拉著發電機、放映機等設備來到各生產隊,選好放映地點,地點一般選在空閑的打麥場上,下午四五點鐘就掛上了銀幕。人們興高采烈地傳遞著晚上要放電影的消息。
于是,村民們不約而同把晚飯時間提前一些,吃過晚飯,便涌向放映場地。小孩子們對看電影更期盼,顧不上吃晚飯便來到放映場地,選好放映機前的絕佳位置坐下來,單等電影開演。
天黑下來,場地上觀眾越來越多,人們都在等待著、議論著。待發電機“咚——咚——”聲響起,人群中便一陣騷動,等到放映機鏡頭對著銀幕調試時,人們又是一陣歡呼。有些小孩子還對著鏡頭射出的光束揮手,銀幕同時顯示出其手影,小孩子們更感到驚奇、振奮。
待放映員把放映機調試好,開始放映時,放映機便發出清脆的“嗒——嗒——”聲,人們便集中精神看電影,場地轉為安靜。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電影大多為故事片、戰爭片、戲劇片,如《智取華山》《戰上海》《鄂爾多斯風暴》《三打白骨精》《秋翁遇仙記》《渡江偵察記》等。那時看露天電影,每年每村僅有一兩次機會,場場都會引起轟動。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人們看到的電影一般為黑白影片,到了七十年代初,彩色影片逐漸多起來。
隨著社會的發展,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各公社都成立了電影放映隊,有些大隊也有了放映隊,群眾每年能看上十場八場電影,甚至更多一些。盡管如此,有村莊放電影,鄰村村民還是很樂意跑三五里路去看的。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又興起了一波“電影熱”。土地承包到戶,農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提高了。不少農村家庭,年輕人結婚辦喜事、老人慶壽等都要自費請放映隊,與鄉親們同喜同樂;有些外出務工人員賺到了錢、經商的老板發了小財,還有些養殖戶掙到了錢,也要自費請放映隊放電影慶賀一番。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農村電視逐漸普及,當然這個過程也是由黑白電視逐漸過渡到彩色電視的。家家戶戶有了電視機,露天電影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