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經開區服務耕德電子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實踐
記者 張猛 孫靖 田亞楠
2020年2月份,周口耕德電子有限公司(簡稱耕德電子)在西華經開區正式注冊成立。短短5年間,這家企業從最初的幾百人規模迅速成長為員工超萬人的現代化產業園區,成為河南省智能零部件制造產業的標桿。這一跨越式發展的背后,是西華經開區“筑巢引鳳”,凝聚政企協同合力的結果。從土地保障到人才培育,從產業鏈集聚到生活配套完善,西華經開區以全方位、精準化的服務,書寫了營商環境優化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篇章。
“筑巢引鳳”:政府“搭臺”繪藍圖,企業“唱戲”競風流
對于制造業企業而言,土地和廠房是發展的命脈所在。作為總投資39億元、占地780畝的重點項目,耕德電子的發展空間需求得到西華經開區的全力保障。此外,西華經開區在耕德電子園區南側和西側,投資約10億元,精心打造了占地90畝的電子信息產業園和占地70畝的耕億達電子產業園。這兩座產業園宛如溫暖的懷抱,吸引著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紛至沓來。如今,這兩座產業園已有數十家企業入駐,它們與耕德電子相互協作,共同奏響了產業集聚發展的激昂樂章。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西華經開區采用“政府投資重資產、企業投資輕資產”模式,為企業卸下了沉重的負擔。西華經開區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緊密圍繞耕德電子發展需求協同運轉。目前,耕德電子一期及二期項目C01-C08廠房、綜合配套站房、危化品庫、污水處理站已順利建成投用,它們宛如一座座堅固的堡壘,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穩定的電力供應和環保達標是電子制造企業的生命線。西華經開區投資2億元,大力提升基礎配套設施水平。污水處理站、雙回路電網、廠區內外部道路、綠化、污水管網等基礎設施煥然一新,滿足了企業電力運行穩定及“零排放處理工藝”污水處理的生產需求。
生活配套同樣關鍵。針對1.5萬余名員工的衣食住行需求,西華經開區同步規劃建設了3家商務酒店、1412個停車位、2個運動場,在企業北門設立醫療服務站。“員工安心,企業才能穩定。”西華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張濤坦言,西華經開區還協助申請200套人才公寓,解決高管、駐廠代表等人的住宿問題。
人才“活水”:深化產教融合,推動人才培養
電子制造業對技術工人需求量大,但西華縣并非傳統工業強縣,如何快速填補近8000個崗位缺口?西華經開區成立招工專班,將任務分解至各鄉鎮(街道),并通過直播帶崗、校企對接會等形式,滿足企業用工需求。2023年,西華經開區組織一場專場招聘會,吸引3000余人應聘,單日簽約突破800人。
人才隊伍建設不能單靠一味引入,要從外部“輸血”過渡到內部“造血”。西華經開區積極牽線搭橋,引導企業與河南科技職業大學、周口職業技術學院、西華縣職業技術學校聯合成立職工培訓中心。這一舉措猶如為企業打造了一座人才的“蓄水池”,通過定點教學培訓、定向就業,精準解決了企業數控機床、磨具專業技術工人不足的問題。河南科技職業大學、周口職業技術學院、西華職業技術學校分批向耕德電子輸送實訓學生2500余名,這些朝氣蓬勃的學生為企業帶來了新的活力與創造力。
在西華經開區的支持下,耕德電子計劃將所有基層技術人員及干部在兩年內實現本土化。為此,耕德電子與周口市5所職業院校進行深度合作,成立耕德學院,為耕德電子培養基層技術人才及管理人才。耕德電子與這5所職業院校合作開設畢業生技術人員專班,讓西華學子在“家門口”就能學到一技之長,規劃美好職業生涯。這種深度產教融合的人才培育模式,實現了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精準對接,有效解決了企業用工和技術人才短缺問題。
集群效應:龍頭引領強鏈,創新驅動躍升
一家龍頭企業可以帶動一個產業集群。在西華經開區引導下,耕德電子先后引進耕億達電子、全辰精密等10余家配套企業,涵蓋刀具、CNC加工等領域。“過去采購部分模具要跑到廣東,如今在隔壁園區就能解決,成本降了15%。”耕德電子采購經理算了一筆賬。
這種協同效應甚至跨越縣域。目前,西華經開區正聯合周口高新區申報國家級高新區,規劃打造千億級智能終端產業集群。“未來這里不僅是河南的‘電子谷’,還要成為中部地區的產業新高地。”張濤說。
產業集聚離不開創新支撐。耕德電子已建成國家級實驗室和省級技術中心,擁有各種專利134項,軟件著作權50件,核心技術20余項,研發及技術人員近千人。
“政府的支持讓我們敢投入、敢創新。”耕德電子相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耕德電子投入研發經費6000余萬元,每年投入研發經費為營收的5%左右。憑借強大的研發實力,耕德電子先后獲得全國就業先進單位、河南省創新型試點企業、河南省質量標桿企業等榮譽稱號,成為了行業內的領軍企業。
從荒地上崛起的現代化產業園,到萬人就業的產業新城,耕德電子的成長軌跡印證了“政企同心,其利斷金”的真理。西華經開區的實踐表明,優化營商環境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系統工程——土地、資金、人才、配套,缺一不可。
如今,在西華經開區這片熱土上,機器的轟鳴聲與員工的歡笑聲交織,產業鏈的“葡萄串效應”日益凸顯。正如西華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鄭昊所言:“留住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激活一座城市。”西華經開區的故事,正為內陸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一份鮮活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