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逸豪
農產品品牌建設是農業強省建設的重要支撐,是現代農業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是推動農業從資源驅動向品牌驅動轉型的核心要素。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品牌農業逐漸走向主流,在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產業升級中的作用日益顯著。
農產品品牌建設的內涵與發展現狀
農產品品牌建設是指通過質量管控、文化賦能、產地標識和市場傳播等手段,對農產品形成具有識別性、信任性和文化認同的市場形象。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品牌農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使得一批“區域公用品牌”與“企業自主品牌”逐漸涌現,取得了顯著經濟與社會效益。然而,我國農產品品牌體系仍處于初級階段。多數品牌集中于初級農產品,缺乏深加工支撐;品牌形象定位模糊,文化內涵挖掘不足;品牌傳播手段滯后,市場影響力弱;農業企業品牌建設能力有限,整體品牌競爭力有待加強;品牌價值未能系統塑造,品牌集群效應不顯著,這些因素均制約著農業經濟增長潛力的充分釋放。
農產品品牌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
提升產品附加值,推動產業提質增效。農產品品牌通過標準化生產、品質保障和文化傳播,有效增強消費者信任,推動產品實現優質優價。例如,獲得地理標志認證的農產品在市場上通常可以實現20%以上的價格溢價,品牌所承載的“品質+文化”雙重價值成為農業經濟增長的關鍵驅動力。品牌效應促使農業主體更注重質量控制、綠色認證和技術投入,提升農業整體生產效率。
增強市場競爭力,拓展銷售渠道。品牌農產品在消費市場中具備更強的識別度和信任感,有利于突破“賣難”困境,提升市場拓展能力。通過電子商務、直播銷售、社區團購等新型流通方式,品牌農產品可以迅速打開城市及高端市場,形成穩定銷售網絡,為農業經濟增長提供持續動能。更重要的是,品牌化促進農產品由價格競爭向價值競爭轉型,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入新動能。
促進農業全產業鏈整合發展。品牌不僅是單一產品的識別工具,更是產業鏈整合的紐帶。農產品品牌建設引導農業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等環節協調發展,帶動農業與文旅、加工、電商等產業深度融合,形成“品牌+產業+平臺”的多元增長體系。品牌驅動的農產品精深加工進一步延長了產業鏈條,提升了產業系統性利潤率。
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品牌農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在推動農村資源高效配置、激發農民創業創新熱情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一個強有力的區域農產品品牌,往往能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帶動當地農村人口脫貧致富,增強區域農業經濟的內生發展動力。品牌建設還帶動了地方農旅融合發展,促進農村人口回流與人力資本重構。
助力綠色發展與農業可持續性提升。在“雙碳”目標與綠色發展理念引導下,農產品品牌建設也在逐步強調生態友好與可持續性導向。綠色、有機、無公害等認證標準的引入,促使農業生產過程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品牌帶動下的綠色生產方式,不僅滿足了市場對健康產品的需求,也推動了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有利于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為農業長期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當前農產品品牌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品牌定位模糊,文化內涵缺失。部分地區盲目追求品牌數量,缺乏系統策劃與科學定位,導致品牌之間同質化嚴重,辨識度不高。同時,對農耕文化、地域特色、歷史背景的挖掘不夠,使得品牌文化內涵單薄,消費者認同感不強。
品牌管理體系不健全。目前多數農業主體尚未建立完善的品牌管理制度,缺乏專業的品牌運營團隊和營銷策略,對品牌價值培育、質量控制和危機應對等方面重視不足,難以形成品牌的可持續發展機制。缺乏對品牌全生命周期的運營理念,難以形成長效收益鏈條。
市場推廣手段落后,傳播力弱。相較于快消品、工業品領域的品牌建設,農產品品牌在傳播層面顯得相對滯后。多數品牌仍依賴傳統銷售渠道,缺乏與現代媒介平臺深度融合的能力,導致品牌曝光度和用戶黏性不足。尤其在年輕消費群體中影響力有限,難以建立長期忠誠用戶群體。
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有待完善。盡管國家層面已出臺多項支持政策,但在具體落實過程中仍存在標準不統一、資源配置不均、監督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特別是在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品牌信用評價體系建設方面,亟待加強制度化保障。部分地區政策碎片化,缺乏系統支持,導致資源效用難以最大化。
推動農產品品牌建設的對策建議
強化品牌戰略規劃與文化賦能。地方政府和農業企業應結合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科學定位品牌,明確品牌主張,強化品牌故事與文化傳播,提升品牌的情感認同與文化吸附力。鼓勵以“農文旅融合”為載體,提升品牌綜合價值。推動區域共識、形象統一、符號傳播,構建品牌認知閉環。
完善品牌管理體系與標準認證。建立農產品品牌全過程管理體系,涵蓋種植、加工、包裝、檢測、銷售等全流程質量控制。推動區域公共品牌與企業品牌協同發展,健全產品認證、追溯和信用評估機制,提升品牌公信力與市場影響力。建立覆蓋國家、省、市、縣多層級的品牌評估與支持機制。
創新營銷方式,拓展傳播渠道。充分利用數字技術與新媒體平臺,打造農產品品牌IP,開展短視頻營銷、達人直播、社群互動等多元化宣傳形式,提高品牌曝光率和用戶參與度。同時,積極對接電商平臺與商超資源,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多渠道銷售網絡。鼓勵農業品牌與文化創意產業深度融合,提升品牌文化溢價力。
優化政策支持體系,推動制度創新。國家及地方應加強對品牌農業的財政支持和資源傾斜,建立品牌建設專項基金,鼓勵龍頭企業參與區域品牌打造。完善地理標志保護機制,推動農產品品牌與知識產權深度融合,提升品牌法律保障水平。推動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參與的協同品牌生態體系。
(作者單位:光大銀行鄭州園田路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