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轉
從蘇超足球聯賽的如火如荼,到周口市八一大道橋附近露天演唱會的人聲鼎沸……連日來,這些文體活動在網上刷屏,不僅真切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也彰顯了群眾文化活動正迸發澎湃活力。
文化惠民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來,我市堅持把文化惠民工程作為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重要抓手,持續聚焦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開展豐富多彩的文明實踐活動,點燃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自發熱情,實現了從文化“輸血”到文化“造血”的轉變。
精神文化需求是人民不可或缺的、不斷發展的高層次需求。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加強烈,對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和文化服務供給質量的期待也愈發迫切。只有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更好地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或許有人認為,文化活動就要在高臺之上。其實不然。群眾文化雖然是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由群眾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卻可以不斷激發文化建設的新活力。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同時也創造文化,既是文化發展的源頭活水,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如果沒有人民的滋養、缺少人民的創造,文化就會變為無根的浮萍。激活群眾文化“一池春水”,非但不是文化降格,反而是文化本真的回歸。當球迷在屏幕外為蘇超足球聯賽助威,當打工者在夏夜河畔的歌聲里獲得慰藉,文化帶來的精神滋養無須贅言,便已深入人心。
古希臘城邦的運動會,本是民眾的狂歡;《詩經》中的國風,原是巷陌的歌謠。在文旅深度融合的今天,激活群眾文化“一池春水”更顯迫切。只有群眾文化遍地開花,才能進一步打造“文化+”產業業態,加快培育新型文化消費模式,實現文化產業和經濟活動的雙向賦能。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