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高洪馳
近年來,沈丘縣在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工作中,創新開展鄉村振興講堂、文化禮堂、家宴中心、日間照料中心、兒童課后活動中心“兩堂三中心”建設工作,堅持“建、管、用、育”一體化推進,積極解決農村“一老一小一青壯”問題,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筑就鄉村百姓的精神家園,走出了一條基層高效能治理新路徑。
強化支持引導 因地制宜建設“接地氣”
基層治理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所愿所盼,一頭連著黨和政府的初心使命。2022年,沈丘縣委、縣政府把“兩堂三中心”建設擺上工作日程,成立“兩堂三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及工作專班,出臺《沈丘縣“兩堂三中心”建設管理實施方案》等相關文件,確定建設目標、使用原則等,建立政府主導,村集體和群眾、鄉賢參與,社會力量多方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通過改建、新建、擴建、聯建四種模式,積極盤活集體廢棄資源,有效解決了“兩堂三中心”建設資金和用地難題。
堅持“以點帶面”,逐步推進。在綜合評估建設條件、充分采納群眾意見的基礎上進行試點建設工作,統籌考慮土地性質和周邊環境,優先選擇廢舊校舍、廠房等閑置場地先行開展“兩堂三中心”建設,并結合反饋意見不斷改進方案,成功探索出聯村共建模式,因地制宜、以點帶面全域鋪開。
堅持“一堂一特色、一堂一韻味”。深入挖掘、整合村莊歷史文化內涵,以實物、圖文、音頻、視頻等形式,在“兩堂三中心”的建筑風格、展示內容、活動樣式等方面展示獨特村莊文化,傾力打造最美鄉村記憶點,形成特色文化品牌,增強群眾認同感和歸屬感,打造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精神家園。
探索長效機制 有章可循管理“強底氣”
建立完善《鄉村振興講堂工作制度》《農村宴席管理制度》《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工作制度》《兒童課后活動中心管理制度》等配套文件,確保“兩堂三中心”運營管理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從嚴管理“兩堂三中心”財務運行,定期在村公示欄公布賬目情況,接受群眾監督,確保規范有序、節儉高效運行。
構建“政府主導、多元共治”管理體系。各鄉鎮(街道)明確專人負責“兩堂三中心”管理工作。依托“兩堂三中心”成立紅白理事會,積極吸納村干部、黨員、教師、鄉賢等為理事會成員,打造群眾自治載體。創新探索多種運作模式,通過社會參與、企業服務、實體承辦等方式,加強各方力量共治共管和資源深度融合。
積極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設置公益性崗位,鼓勵黨員、“五好家庭”成員、返鄉大學生等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培育相對穩定的“專兼職+志愿者”服務隊伍,夯實長效管護基礎。探索土地使用、稅費減免、金融支持、專業技術人員薪酬、收益使用、監管考核和獎懲細則等長效工作機制,促進“兩堂三中心”規范化、可持續化發展。
堅持有效利用 形式多樣運營“聚人氣”
“兩堂三中心”配備休息室、娛樂室、餐飲室、中醫理療室及兒童游樂園和農家書屋,為農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提供專業管理陪伴和游玩學習條件,讓“課后的孩子有地方玩、留守的老人有事干”,提升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切實解決外出務工青壯年人群的后顧之憂。
以“兩堂三中心”平臺為載體,大力開展各類文娛活動。積極舉辦村歌、戲曲等各類文藝活動,鼓勵鄉賢、民間藝人舉辦攝影展、畫展、致富歷程展等,做到“大門常開、活動常態、內容常新”,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為群眾茶余飯后休閑娛樂提供好去處。
大力宣傳“有事你來辦、沒事你來玩”理念,將村“兩委”辦公地點、綜合服務大廳、衛生室、超市、快遞物流點、文化廣場、村史館、農耕博物館等融入“兩堂三中心”建設,聯合打造村級綜合服務體,使“兩堂三中心”集購物、學習、健身、醫養等功能于一體,方便村民辦事,提高辦事效率和便民服務水平。
彰顯教育功能 樹立文明鄉風“揚正氣”
依托“兩堂三中心”,切實發揮基層黨建引領作用。定期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和黨規黨紀知識講座,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接地氣的課程,傳播黨的聲音,抓好基層陣地建設“靈魂工程”。
定期開展法律法規、安全生產、科技創新、健康養生、種植養殖等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使“兩堂三中心”成為群眾業余學習、探討產業發展、交流致富技能的重要場所。
依托宴會中心,規范村民紅白事辦理,將拒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互相攀比、鋪張浪費寫入村規民約,倡樹婚俗新風。通過“兩堂三中心”組織開展家風家訓分享會、鄉村道德評議會、“最美家庭”故事會等各類特色活動,協調化解家庭、鄰里糾紛,引領以孝為先、家庭和睦、鄰里互助、村民和諧、潔凈衛生、勤儉節約的良好文明風尚,全力推進鄉村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
目前,沈丘縣按照1所“兩堂三中心”覆蓋3至5個行政村的總體規劃,已建成“兩堂三中心”163所,基本涵蓋全縣所有村莊。“兩堂三中心”這一民心工程已經成為傳播黨的聲音的好陣地、群眾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留守兒童玩耍的好地方、老人幸福生活的好場所、移風易俗的實踐地,成為鄉村振興凝心聚力、夯實思想基礎的大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