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偉
人工智能技術正深度重構高等教育生態,高校思政課的智能化轉型面臨守正創新的雙重挑戰。在數字化戰略推動下,虛擬仿真、大數據等技術雖為課堂注入活力,但諸多問題逐漸顯現:智能工具與思政教育特性的適配出現失衡;教師的數字素養難以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智能技術在應用過程中,與教育倫理的邊界模糊不清。
智能工具適配思政教育特性的失衡
人工智能技術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核心矛盾在于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張力失衡。當前,技術開發者更多關注教學流程的效率提升,卻忽視了思政教育特有的育人規律。以常見的智能教學系統為例,雖然能夠快速統計選擇題正確率,但面對“如何判斷學生真正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樣的核心問題,系統提供的學情數據顯得蒼白無力。某些歷史事件虛擬仿真課件,雖然重現了歷史場景的細節,但預設的互動選項反而框限了學生對歷史必然性的自主思考空間。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平臺基于用戶畫像的“精準推送”機制,當系統不斷強化學生原有認知偏好時,實際上在制造認知壁壘,這與思政課打破思維定式、培養辯證認知能力的教學任務形成內在沖突。這種工具屬性與價值屬性的錯位,導致技術應用往往停留于教學流程優化層面,難以支撐價值觀塑造的核心使命。
教師數字素養契合技術發展的落差
在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建設的過程中,思政課教師的角色至關重要,他們的數字素養直接影響著這一賦能過程的實際效果。然而,無論是從思想認知還是從實際操作能力來看,當前思政課教師在接納和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在思想認知層面,部分思政課教師仍然固守傳統的教學觀念,對數字化思維持懷疑甚至抵觸態度,未能充分認識到思政課教學應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這種保守觀念限制了他們對新技術的接受和應用,讓他們忽視了思政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需要不斷創新和發展的內在要求。在實際操作能力方面,大多數思政課教師的數字化教學水平尚顯不足,僅能完成在線簽到、線上抽簽、布置作業等基礎的數字化教學任務。這種技能上的局限,使得他們在面對更復雜、更高級的人工智能應用時顯得力不從心,導致思政課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出現“有技難施”的困境。
智能技術應用界定教育倫理的模糊
智能技術的深度介入正在重構高校思政課教學范式,但也引發了前所未有的倫理爭議。教學實踐中,人臉識別、情感計算等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使得學生的思想動態被轉化為可量化分析的數據圖譜,但是這種應用可能會觸犯學生的人格尊嚴。更為嚴峻的是,教學平臺收集的討論區發言、作業文本等數據,經算法分析后形成的“數字畫像”,存在被濫用于學生評價的風險。這些實踐不僅涉及隱私保護問題,更暗含“技術決定論”的危險傾向——將復雜的思想成長過程簡化為數據模型的運算結果。此外,智能系統依賴的歷史數據往往隱含價值傾向,如在涉及社會熱點分析時,算法可能基于既有數據強化片面認知,與思政課倡導的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產生沖突。如何在技術創新與倫理規制間建立平衡機制,已成為智能化轉型中不可回避的制度命題。
面臨這些難題,在技術層面,高校要推動開發者與思政專家攜手,依課程目標優化智能工具,讓虛擬仿真兼具還原與啟思功能;在教師層面,高校應強化師資培訓,組織交流,提升教師數字素養;在制度層面,高校需建立健全相關規范,明晰技術應用的倫理邊界,建立監督機制,確保高校思政課智能化轉型行穩致遠。
(作者單位:蚌埠學院;本文系蚌埠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研究專項課題〔2024YB008〕與蚌埠學院人文社科一般項目“淮河流域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路徑研究”〔2024SK1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