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繼峰
給麥苗做診斷,“營養師”軒闖最近忙得很。據3月20日《人民日報》報道,太康縣“新農人”軒闖的植保團隊目前正在為7500畝耕地提供托管服務,帶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活躍在田間地頭。筆者認為,“軒闖們”正以專業服務撬動現代農業變革,催生著農業服務新模式。
當62歲的軒衛星不再憑經驗判斷苗情,轉而依賴年輕技術員開出的“處方”,傳統農業中生產者與土地的直接捆綁關系已然松解。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的滲透,讓農民從“全能耕作者”轉變為“生產決策者”。65歲的劉樹亮不用掌握全套農技,只需通過購買專業服務便能實現畝產1300斤。這種分工的精細化,恰如工業革命中手工業者向產業工人的蛻變,標志著農業生產關系的質變。
專業服務的介入激活了土地的倍增效應。軒闖團隊為7500畝耕地提供托管服務,相當于再造了傳統模式下300個農戶的耕作能力。植保無人機等現代裝備在服務過程中實現高效流轉,破解了單個農戶購置成本高的困局。這種共享型服務模式,使科技要素得以在更大范圍內釋放效能,為零散耕地帶來了集約化生產的可能性。
更值得關注的是,服務型農業正在重構鄉村人才結構。當“田保姆”成為體面職業,年輕人帶著技術和見識返鄉不再是被動選擇。他們用技術服務置換土地經營權的過程,實質就是在鄉村培育知識密集型新業態,其結果將改變以往“種地不如打工”的觀念,繼而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
我們推進農業強市建設,涉及的任務很多很繁雜,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鄉村消費場景打造等都很重要。然而,在這些繁雜任務中,實現農業現代化,一定是作為傳統農區的周口推進農業強市建設的關鍵著力點。我們發展現代農業,需要適度規模化經營把土地連成片,更需要在不能連片的地方把服務體系織成網。事實上,當越來越多的“新農人”在田間地頭開出“處方”,他們就是在編織一張覆蓋耕、種、管、收的現代服務網絡。這張網托起的不僅是沉甸甸的麥穗,更是一個擺脫傳統路徑依賴的新農業生態。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