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經開區高質量發展綜述
記者 張猛 孫靖 田亞楠 文/圖
春分過,春漸暖。比春光更富生機的,是西華經開區那一個個火熱的項目建設現場。
車輛穿梭、塔吊林立,機器轟鳴、焊花四濺……行走在西華經開區大地,一個個新開工項目厲兵秣馬、蓄勢待發,一個個在建項目快馬加鞭、熱火朝天,一幅幅干勁“滿格”的生動圖景躍然眼前。
近年來,西華經開區聚焦主責主業,不斷提升創新能力,推動內涵式發展,扎實推進創建省級高新區建設,積極完成國家級高新區創建年度任務,實現在全省開發區坐標體系內趕超跨越、爭先進位。目前,西華經開區產業轉型提質增效,發展動能不斷增強,掀起了構建高質量發展新高潮。
向新而生 “出圈”有道
當耕德電子智能結構件中試基地里機械臂精準抓取精密零件時,當國家環境保護食品鏈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周口研究基地正在建設時,這座省級經開區用“硬核”創新實踐演繹著“向新而生”的發展哲學。
走進西華縣雙創中心,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繁忙有序、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這個集研發孵化、成果轉化、產業加速于一體的創新綜合體,如同磁石般吸引著創新要素聚集。周口文理學院(西華)智能裝備產業學院的成立,正是這片“創新雨林”結出的“碩果”。“我們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道,投入大量資金更新智能檢測設備,讓企業研發周期大大縮短,這種‘把實驗室建在車間門口’的模式,正在重塑區域創新生態?!蔽魅A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張濤如是說。
“管委會+公司”制度改革的架構遇上市場化改革,迸發出令人驚嘆的化學反應。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西華開發區充分發揮開發區經濟發展的主戰場、主陣地、主引擎作用,加大對公司市場化轉型發展的支持力度,持續提升公司資產規模,增強公司融資、運營能力,推動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強化提升公司自我造血功能,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發展動力。
如今,在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上,每天都有新故事發生。西華經開區用實踐證明,當創新成為發展基因,“出圈”便水到渠成。
招商引資 敢拼會贏
圍繞智能零部件制造和食品加工兩大主導產業,西華經開區精準施策,一場“鏈式革命”正悄然改寫區域經濟格局。
“龍頭企業+配套企業”的共生模式,是西華經開區鏈式招商的生動注腳。西華經開區手握智能零部件產業“四張圖譜”,像拼圖般精準填補產業鏈空白:上游鎖定安徽瀟鋮智能科技公司600臺三軸CNC精密加工中心項目,中游引入耕億達電子二期項目,下游拓展巴西食品項目。兩年間,19個億元項目如珍珠串鏈,86.8億元投資落地生根,規上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率達85%,2024年斬獲“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金字招牌。
唯有精準把握未來的脈搏,方能彰顯真正的卓越。西華經開區搶抓“低空經濟”新賽道的前瞻布局,展現了招商的敏銳嗅覺。依托周口西華通用機場,繪制出“低空經濟產業樹”:“樹干”是飛行培訓基地,“枝干”延伸出無人機制造應用,“葉片”則附著航空研學、低空旅游等新業態。
如今的西華經開區,正以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打破傳統工業園區的刻板印象,他們拼的不是優惠政策,而是產業生態;贏的不是“單打冠軍”,而是“團體金牌”。這種敢拼會贏的招商哲學,助力他們在區域經濟版圖上“出圈”破局。
項目建設 提速擴容
西華經開區以“項目為王”為發展圭臬,這里是項目建設的“主戰場”,每一寸土地都跳動著發展的脈搏,每一處工地都澎湃著時代的強音。
西華經開區以戰略眼光擘畫空間格局,樹牢“項目為王”理念,構建多層次項目矩陣。從智能終端零部件基地到食品精深加工園區,從航空經濟產業園到紅酒產業集群,項目布局既注重產業縱深,又強調功能互補,形成“大項目頂天立地、配套項目鋪天蓋地”的生態格局。這種“規劃先行、產城聯動”的頂層設計,讓土地資源轉化為發展勢能,使空間布局升級為價值網絡。
“4個1”項目推進機制如同精密齒輪,咬合出項目建設的“西華速度”。在這種機制催化下,低碳基礎設施完成“多標段并聯施工”,公共服務配套創造“交叉作業新紀錄”。南水北調供水廠與道路管網同步延伸,醫療教育設施與產業園區協同生長,展現出基礎設施與產業項目“雙輪驅動”的獨特魅力。項目履約率、開工率、投產率三個“百分百”的硬核數據,見證著機制創新釋放的澎湃動能。
從塔吊林立的建設熱土到機器轟鳴的產業高地,每個項目都是高質量發展的注腳。在這片充滿張力的土地上,項目引擎的轟鳴聲愈發激昂,奏響了時代的壯麗樂章。
配套筑基 產城蝶變
當晨曦掠過賈魯河生態廊道的蘆葦蕩,智慧路燈漸次熄滅,廚房飄出縷縷煙火氣,勾勒出西華經開區配套設施建設的深層變革。這里正突破傳統工業園區的功能邊界,以“生產、生活、生態”三維重構為筆,書寫產城融合的現代寓言。
在“物流+金融+人才”的三角架構中,西華經開區編織著精密的服務網絡。倉儲物流產業園化身產業動脈,引入頭部物流企業構建智慧供應鏈體系;金融中心集聚多元金融機構,打造覆蓋信貸、融資、結算的全周期服務體系;人力資源市場搭建“云端+實體”雙平臺,通過數據賦能實現人才供需精準匹配。這種“要素跟著產業走,服務圍著企業轉”的生態,讓技術、資本、人力在園區內形成閉環流動,構建起高效協同的產業體系。
配套設施建設錨定“人的尺度”,商業消費帶嵌入智慧管理系統;改造升級的員工社區處處彰顯人為關懷,讓工業空間生長出人文肌理;生態景觀系統“串聯”起生產區與生活區,用綠地“縫合”產城邊界。這種“工作即生活,園區即家園”的設計哲學,使冷硬的工業圖景浸潤著溫暖的生活氣息。
西華經開區用配套建設的“軟實力”,破解著產業升級的“硬課題”。越來越多的企業在這里落地生根,這些項目先進的生產模式與廣闊的業務版圖,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許多背井離鄉外出務工的西華兒女,紛紛踏上歸鄉之路,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創業夢想。
正如西華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鄭昊所說:“我們不僅要建工廠,更要建思想實驗室;不僅要造產品,更要造創新生態。”這份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魄力與智慧,正是驅動西華經開區蓬勃發展的不竭源泉。在此指引下,西華經開區將持續做好招商引資,鞏固發展根基,不斷積蓄發展動能,讓這座屹立于中原大地之上的工業新城破繭成蝶,綻放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