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解讀
記者 黃佳 何晴 苑美麗 李艷華 李鳳霞
2月18日,在周口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王富生受市人民政府委托,以書面形式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周口市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一)始終堅持以進促穩 ,經濟發展穩進向好。
政策措施加力顯效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635.62億元,總量實現了全省第4的歷史性突破,增速居全省第2位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居全省第1位
發展活力快速躍升
●全市新設經營主體29.8萬戶,增速居全省第1位;總量99.5萬戶,居全省第3位;新增“四上”企業908家;快遞業務總量增速居全省第1位;郵政業務總量增速居全省第2位
生產要素支撐有力
●全市各項貸款余額2891.8億元,增速居全省第2位
●全社會用電量突破200億大關
(二)持續強化創新驅動,第一動力日益增強。
創新平臺加快建設
●周口智慧島入駐雙創載體、創新企業400余家
●新增國家級眾創空間1個,新申報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
●創成6個省級高新區,數量居全省第2位
●入駐創新型企業236家,引育創新創業團隊84個
創新主體培育成效顯著
●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3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071家,均創歷史新高
●新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6家、創新型中小企業243家、“頭雁”企業2家、單項冠軍企業6家
●新認定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10家
●周鋼寬厚板項目入選“2024世界鋼鐵工業十大技術要聞”
●巨鑫生物“慶卡霉素”獲國家發明專利
創新生態持續優化
●全市共引進頂尖人才團隊2個、領軍人才團隊9個、博士100人、碩士4500人,技術型、技能型、創業型青年人才3.5萬人,累計投用人才公寓3500套
●企業技術合同登記額突破40億元,新增專利授權3097件
(三)投資消費雙向發力,內需潛力充分釋放。
有效投資持續擴大
●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居全省第3位
●實施“三個一批”項目327個
●136個專項債券項目完成投資601.48億元;28個超長期特別國債項目開工率100%
消費潛力充分激發
●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84.63億元
●共落實補貼資金5.2億元
●全市旅游收入300.8億元
(四)加快產業提質升級,工業強市步伐加快。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推進
●340個智能化改造項目全部投產
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壯大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4.1%、17.6%、10.1%
特色產業加速集聚
●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總數達到6家,居全省第1位
●紡織服裝產業規模、效益全省第一
(五)扎實推進鄉村振興,農業強市向更高水平邁進。
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快創建
農村電商加速壯大
●9個縣級綜合物流園加快建設,161個鄉鎮物流綜合服務站、4344個村級物流服務點完成改造提升
●713個電商村實現網絡零售額153.1億元
鄉村建設扎實推進
●完成新改建公路1238公里,累計建成5G基站4119個,公有化標準化村衛生室占比達到98%,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4%
(六)聚力區域協調發展,城市承載力顯著增強。
空間規劃更加完善
中心城區面貌有機煥新
縣域經濟蓬勃發展
文旅實現提檔升級
(七)突出抓好臨港經濟,樞紐區位優勢彰顯。
多式聯運體系加快完善
●平漯周高鐵項目建設進展順利
●周口民用機場項目正在積極推進
●3條高速加快建設
臨港商貿業加快發展
●新開通集裝箱航線8條、累計達到32條,港口貨物吞吐量5205萬噸,占全省的87.5%
●集裝箱吞吐量16.3萬標箱
●省內進境糧食港口轉運業務累計交易額7.4億元,南方小麥交易市場交易額2.7億元
臨港制造業加速集聚
(八)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發展動能不斷壯大。
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深化
●完成營商環境綜合配套改革64項,17項“高效辦成一件事”上線實施,辦件量2.15萬件
●全市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申報清單”“推薦清單”、授信均居全省第一名
●企業反饋評價和企業滿意度100%
●全市8個開發區獲得星級評定
●累計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面積819萬畝
●總投資13.29億元的7個節能降碳改造項目加快推進
●全市新增并網新能源裝機容量84.34萬千瓦
對外開放高水平推進
●43個億元以上項目簽約落地
●新設外資企業7家,實際使用外資1526萬美元
●實現貨物進出口83.6億元
(九)聚力增進民生福祉,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省重點民生實事全面完成
●新增城鎮就業7.3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萬人,新增技能人才20.9萬人、高技能人才8.04萬人
●完成培訓家庭醫生團隊96個,培訓基層衛生技術人員1.58萬人
社會事業擴容提質
●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及幼兒園189所,新增學位4.3萬個,330所義務教育學校完成標準化改造
●全市6208家定點村衛生室全部用上集采藥品
●建成老年助餐場所716個,累計80所鄉鎮敬老院轉型為區域養老服務中心
風險隱患防范化解有力有效
●改造老舊小區8293戶,1.6萬套安置房如期交付
2025年經濟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經濟增長7%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左右,進出口穩中提質,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6萬人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糧食產量186億斤以上,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完成“十四五”考核目標。
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堅持擴投資促消費,加快釋放內需潛力。
加力提效擴大有效投資
●全力抓好429個省市重點項目
●謀劃儲備超長期特別國債項目205個
●謀劃儲備專項債券項目692個
●謀劃儲備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171個
加力激發消費潛能
●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
●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
●提振住房、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
●持續拓展文旅消費
●推進文旅項目建設
(二)堅持強創新增動能,持續優化科創生態。
強化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
●強化創新主體培育與招引,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0家以上、國家級科技孵化器1家、省級科技孵化器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以上
●推動黃淮麥作實驗室納入省實驗室序列,確保伏羲實驗室成功創建省重點實驗室,加快智慧島建設
強化高能級創新主體培育
●力爭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1000家、高新技術企業60家、省級創新龍頭企業5家以上,新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2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5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4家、頭雁企業3家
●緊盯“6+17+N”產業鏈群創新發展需求,組織實施科技攻關50項以上
強化一流創新生態
●實施科技型企業首貸信用貸“破冰擴面”行動
●加快科教興市步伐
●迭代升級“1+21”一攬子人才政策,用好“周口英才”招才引智平臺,發揮11個開發區創新中心作用,打造全鏈條全要素科創服務保障體系
(三)堅持抓項目強支撐,加快建設工業強市。
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
●持續推進“一轉帶三化”,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300個以上,推動先進制造業開發區創建省級數字化轉型示范區
●開展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診斷服務
●利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打造全省知名綠色食品高端園區
聚焦發展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推進智能終端、生物醫藥、可降解材料等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發展
●力爭智能終端、可降解材料、生物醫藥產業新增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20億元、60億元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
●搶占低空經濟發展新賽道
●打造一批高成長性的新產業新賽道,搶占競爭制高點
(四)堅持固根本興產業,率先建成農業強市。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推動國家農高區高質量發展
深入實施“七個專項行動”
提升農業產業發展水平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五)堅持補短板提能級,一體推進城鄉融合。
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
提升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
●加快推進淮陽區、鄲城縣2個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建設
●2025年共謀劃公共服務、環境衛生、市政公用、產業發展、城市更新項目118個
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項目53個
●加快實施川匯區沙南老街歷史文化街區城市更新項目等110個城市更新項目
●積極推進荷花街道紗廠片區等46個城中村改造項目
●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好”建設
●推進建設大道東延、武盛大道南延至商水等工程建設,實施濱河北路下穿八一大道等項目建設
實施停車便民服務工程
(六)堅持強樞紐建港城,培育壯大臨港經濟。
加快港航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發展多式聯運
培育壯大臨港產業
(七)堅持激活力優環境,縱深推進改革開放。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深入推進創建全國政務服務標桿單位、“高效辦成一件事”、“四電”推廣應用、政務服務系統互聯互通等重點工作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
●深化農機、農技、農經“三支隊伍”改革,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穩妥推進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
全力保障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加快重塑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
●建立企業市長直通車制度
●深入實施“引金入周”工程
高水平推進對外開放
●加快創建港口型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周口聯動創新區
●積極申建水運口岸、進境糧食指定口岸
●實施“雙招雙引”專項提升行動
●舉辦好第五屆周商大會
(八)堅持促轉型優生態,著力建設美麗周口。
深化大氣水土污染防治攻堅
●開展工業源等專項治理行動
●強力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整治
加快綠色轉型發展
●建成5家綠色工廠
●謀劃實施資源回收利用、廢舊汽車拆解等28個項目
●新增光伏并網發電、風電裝機規模30萬千瓦以上
加大生態保護力度
●加強地下水管理與保護
●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完成造林1300畝
(九)堅持排民憂解民難,全面增進民生福祉。
著力穩定擴大就業
●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萬人
●新增高技能人才5萬人
●培育人力資源品牌10個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
●新建、改擴建學校146所、新增學位1.7萬個
●綜合高中班試點學校達到5所以上
●建好6所3000個學位以上規模標準化公辦中等職業學校
用心守護人民健康
●建成投用市婦幼保健院、市眼科醫院新院區
●對基層醫療機構衛生技術人員培訓1.5萬人以上
●開展婦女兒童專項篩查行動
●開展助殘幫扶行動
提升社會保障水平
●完成鄉鎮敬老院轉型區域養老服務中心23所
●新建30處公益性公墓
大力發展文化事業
●加快建設平糧臺古城遺址公園、時莊考古遺址公園
●推進淮陽區人民街等歷史文化街區修復和活化利用
防范化解安全風險
●統籌做好保交樓、保交房等各項工作
●實施農村道路交通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
●中心城區建設10座模塊化小型消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