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川匯區經濟社會發展回眸
策劃:張興龍 執行:韓志剛 王欽光 王松濤/文 沈湛 韓志剛 王松濤 王一峰/圖
錨定目標,堅定信心;凝心聚力,真抓實干
2024年,川匯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嚴格落實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團結帶領全區廣大干部群眾,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兩端”發力統籌推進,在穩增長、擴內需、強創新、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上持續作為,經濟發展態勢保持良好,“一區四高五個川匯”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收獲了一份亮眼成績單:
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1%,高于全市0.6個百分點。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8.3%、13.5%、9.7%,分別高于全市3.5、3.4、1.1個百分點……
回望這一年,川匯區干群同心、拼搏實干,推動了一系列打基礎利長遠的大事,干成了一系列以重點帶動全局的要事,辦好了一系列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開創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嶄新局面。
生產總值增長7.1%,高于全市0.6個百分點。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8.3%、13.5%、9.7%,分別高于全市3.5、3.4、1.1個百分點。
國家級高新區創建邁出新步伐
支持周口高新區與西華經開區以“一區兩園”形式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周口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2024年,川匯區緊盯創建目標,全面加強人力、物力、財力保障,舉全區之力推進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創新平臺搭建、創新主體培育等工作,圓滿完成年度創建目標任務,在國家級高新區創建征程上邁出了堅實穩健的步伐。
產業發展全面開花。以工業富聯落地為起點,到引進中芯微、安匯能等產業鏈“空白點”,再到宇虹科技入駐,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從無到有、集鏈成群,年營收達到58億元,同比增長44.74%。作為“省級大數據產業示范園區”“省級工業設計園區”,周口數字產業園入駐63家數字經濟企業,涉及工業互聯網、數字認證、智慧城市等領域,成為輻射全市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穩定器”“加速器”“倍增器”,2024年實現營收128億元,增長10.34%。新型建材產業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為方向,深入實施“一轉帶三化”,銷售收入1 億元以上的企業 12 家,年營收突破180億元,成功入選河南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創新引擎動能澎湃。新增國家級眾創空間1個、省級眾創空間2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5家,復審8家,累計達51家;新增專精特新企業5家,累計達15家;新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111家;創新中心新引進創新企業35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92.6%;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2.6%。2024年11月,周口高新區成功獲批河南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
園區生態持續優化。工業鄰里中心等配套項目加快推進,神農路、女媧路等6縱8橫14條骨干路網四通八達,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營商環境評價常態化,1399個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99.2%,打造“高效辦成一件事”綜合服務專窗,落實包聯工作機制,持續擦亮“無事不擾、有事必辦”服務品牌。
2024年6月,周口國家級高新區創建經省政府審核通過并上報國務院,正式進入創建序列。
文旅商融合激活消費新動能
從活動不斷的關帝廟歷史街區到人潮如織的國際雜技文化(周口)產業園,從活力再現的荷花渡到煙火升騰的五一路商業街,川匯區以文旅商融合為筆,以惠民政策為墨,在提振消費的答卷上揮灑出濃墨重彩的一筆。
春節未到,第二屆“三川十館·春會”的鑼鼓已敲響川匯“開門紅”的序章。在古香古色的關帝廟歷史街區,非遺市集攤位一字排開,棕編、吹糖人、木版年畫等眾多傳統技藝集中亮相;食集里市民摩肩接踵,空氣中飄散的美食香氣令人垂涎欲滴;兒童游樂區內歡聲笑語不斷,成為家長遛娃的好去處。2024年,川匯區持續舉辦春會、夏集、秋賞、冬市等“三川十館”系列活動,貫穿四季,精彩不斷,串聯街區各個點位,推出“尋味兒時記憶”民俗表演、百姓大舞臺、民俗巡游、國潮音樂會、嗩吶大賽、中醫市集、春風行動等近300場活動,帶動周邊餐飲、娛樂消費環比大幅增長,漸漸成為中心城區文化新地標、人氣新地標、商業新地標。
位于城區西北角的國際雜技文化(周口)產業園,同樣涌動著消費熱情。“去年夏季,我們繼續推出夜游活動,開放范圍擴至車行區、步行區,游客在晚上同樣可以近距離接觸各種野生動物。”景區有關負責人說。各種活動的推出,讓游客平均停留時間延長約2個小時,二次消費占比有效提升。更令人欣喜的是,國際雜技文化(周口)產業園獲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中國雜技大聯歡連續三年在這里舉辦,進一步擦亮了周口“中國雜技之鄉”金字招牌。
此外,周家口南寨歷史文化街區風貌基本形成,普濟門和六大渡口相繼建成開放,成功入選河南省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荷花渡引入元宇宙VR游戲等科技元素,讓老商圈煥發年輕態;五一路商業街區人氣不減,五一文化廣場入選2024河南省夜間文旅消費“夜食”主題線路,為城區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消費市場的持續升溫,離不開政策“組合拳”的精準發力。2024年,川匯區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于鼓勵和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安排部署,成立專班,靠前服務,線上線下聯動宣傳,推動政策“家家知曉、戶戶明白、人人清楚”;采取雙重審核機制,有效提升審核率和資金撥付率;舉辦車房聯展、家電家居展銷、婚慶博覽會等促消費活動73場次,發放各類補貼3000多萬元,拉動消費16.7億元。汽車、家電“以舊換新”累計成交3.58萬單,拉動消費突破10億元,補貼金額超9000萬元,實現申請數量和補貼金額全市“雙第一”。
消費數據的躍升印證著川匯經濟的活力。2024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1%,對全市貢獻率由去年的43%提升至48.5%;中秋、國慶期間,全區客流量和旅游收入分別增長48.4%、62.2%,均創歷史新高。
小網格繪出基層治理新“楓”景
“幸好有你們幫忙,要不然我的父親耽誤治療就麻煩了,真是太感謝你們了。”去年8月,家住荷花路街道中州社區的市民李某連連向社區網格員道謝。
原來,一位老人獨自在家時突感身體不適,撥打120求救。由于老人不能準確提供住址信息,急救人員無法找到老人。接到求助后,中州社區各網格員根據住戶分布與摸排工作記錄,很快鎖定了老人所在小區。“這就是網格化服務群眾的速度。”荷花路街道黨工委有關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說。
2024年,川匯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三零”創建為目標,通過“三格”融合、數字賦能、矛調前置,全面深化“三聯三化”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建設,持續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夯實平安川匯建設基礎。
“三格”融合。川匯區從建強黨格、做實警格、提升網格入手,持續深化“三聯三化”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建設,推動力量向網格充實、治理在網格進行、問題在網格解決。街道級網格長由街道黨工委書記擔任,村(社區)級及以下網格長由村(社區)黨支部書記擔任,全區70個黨組織、2980名黨員落實“雙報到”機制,進網格、入小區、全覆蓋。47名民警、91名輔警嚴格履行“一村(社區)一警”職責,逐一劃定警務網格管理任務。優化網格設置,健全體制機制,完善考核獎懲辦法,引導網格員用心干事、真抓真管。“三格”既各有職責、獨立運轉,又相互融合、協同發力,實現了1+1+1>3的效能。
數智賦能。針對基礎設施差、老舊片區多、管理難度大等難題,川匯區依托數智運行指揮中心,打造黨建引領、綜治工作、雙向交辦、應急管理、便民服務等平臺模塊,構建“信息采集、源頭發現、任務分派、問題處置、核查反饋”一體化閉環工作流程,確保在面對各類事件時快速反應、高效解決。
矛調前置。川匯區以構建大調解體系為抓手,推動黨員活動室、矛盾調解室、警務室和便民服務中心、綜治中心、養老中心“三室三中心”同步入駐,集成政務服務、基層黨建等15類服務事項權限下放至片區,開展法律咨詢、“黨員示范崗”、心理咨詢服務、紅色物業等服務活動,健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便民服務聯動等6項機制,實現“以治理為主”向“治理+服務”轉變。全區156個人民調解組織同發力,624名人民調解員齊上陣,定紛止爭、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將風險隱患化解在基層。
該區還加強群防群治隊伍建設,組織民(輔)警、村(社區)“三委”干部、網格員、志愿者多方力量,組建216人的專職巡邏隊和3600人的義務巡邏隊,常態化在五一文化廣場、關帝廟歷史街區、荷花渡等重點區域開展夜間義務巡邏活動,形成有力震懾,織密筑牢平安川匯堅實防線。
2024年,全區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8.4%,刑事案件立案下降14.8%,連續保持707天命案零發生;成功化解10年以上信訪積案17起;全年未發生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
聚力民生擦亮幸福生活新底色
去年2月24日,央視《焦點訪談》欄目以《暢通“微循環” 打造便利圈》為題,聚焦川匯區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積極探索“三區”同改(即小區、片區、街區“三區”融合片區化改造機制),實現人居環境、功能品質、片區形象同步提升的經驗做法。
這是近年來《焦點訪談》欄目首次以專題形式報道周口經濟社會發展典型經驗。
“三區”同改是川匯區大力推動“四好”(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建設的重要抓手之一。2024年,川匯區接續實施新民街等3個老舊街區改造項目——系統治理“城市病”,累計改造道路1560米,新建、疏通地下管網1560米,鋪裝人行道4200米,強弱電入地1300米,群眾反映強烈的積水、路不平、管網老化等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實現“里子”“面子”同步升級;共建共享治理創新,廣泛征求群眾意見,逐一確定改造事項,特別是政府統一改造道路、立面、臺階,群眾自主進行門窗美化,既保證整體風貌協調,又保留個體特色;重塑空間植入服務功能,邊角地變身街心游園,街區增加健身設施、休閑座椅等,閑置房屋建起黨群服務中心,“15分鐘便民生活圈”覆蓋面進一步擴大。
與此同時,川匯區常態化鞏固提升文明示范片區,建立“發現—上報—處置—反饋—銷號”閉環工作機制,確保問題不反彈、效果長保持;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項目18個,切實補齊小區道路、管網、停車位等基礎設施短板,因地制宜增加小區內部文化休閑、體育健身等配套設施,不斷改善居住環境,增強城市功能。
聚焦“一老一小”,托起“朝夕美好”。針對幼兒照護難題,川匯區積極探索托幼一體化服務體系,率先對具備條件的公辦幼兒園進行改造,增設專門的托育教室、午休區、活動場地等。截至目前,全區9所公辦幼兒園開辦11個托班,提供托位220個。總建筑面積6200平方米的區中心敬老院即將投用。累計建成區中心敬老院1個、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8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43個、老年食堂12個、老年就餐點6個,三級養老服務體系再完善再升級,為老年人安享晚年撐起更多“幸福傘”。
聚焦文教衛體,豐富服務供給。10家中醫館投入運營,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區街一體、互聯互通、有序競爭、分級診療”的醫療衛生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新建、改擴建中小學4所,增加學位2700個;新建、改擴建幼兒園6所,增加學位600個,讓更多孩子“近享”優質教育資源。賈魯河體育公園項目建設有序推進,依托賈魯河沿岸自然風光,致力于打造集運動健身、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園。6座道德書屋完成建設,成為全民閱讀新空間。
2024年,省、市民生實事涉及川匯區的10項任務、24項指標全部完成,其中19項指標超額完成。川匯區“十項民生實事”全部完成年度任務。
同頻共振奏響城鄉融合新樂章
在城北街道邵火廟行政村蓮菜網葉菜生產基地,一座座大棚整齊排列,棚內葉菜長勢喜人。
“我們一頭連著地頭,一頭連著市場。”蓮菜網有關負責人說。他們通過聯采集配業務,為用戶提供超高性價比的食材配送服務,平臺合作的B端用戶有2萬多家、C端用戶有10萬多家,涵蓋的商品有蔬菜類、菌菇類、水果類、米面糧油類、酒水類、調料類等20個品類,在周口同類生鮮市場占有五成以上份額。
這是川匯區大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2024年,川匯區緊盯“15項具體目標”,聚焦“七個專項行動”,堅持城鄉一體、統籌推進,在城鄉產業互促共進、城鄉建設互聯互通和城鄉服務互惠共享上取得新成效。
一個個數據見證了川匯區的城鄉蝶變與發展活力——
城鄉產業互促共進。立足近郊優勢,引入蓮菜網等企業,著力打造中心城區“菜籃子”“果盤子”“后花園”,加快建設流沙河、江鴻、林下經濟等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培育西張樓大蒜、李埠口禽業等8個區級產業園,聯結農戶5832戶,帶動戶均增收3.3萬元,村集體收入320萬元。
城鄉建設互聯互通。打通大慶路北延、中州大道北延、八一大道北延等8條城市斷頭路,新修盤古路等8條城市支路,中心城區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快速通道全面打開。第三污水處理廠基本建成,沙潁河城區段綜合治理三期工程建成開放,城市綜合承載力和韌性持續增強。年度28個黑臭水體改造任務全部完成,賈魯河沿線村莊污水治理實現全覆蓋。新挖溝渠6.5萬米,疏浚溝渠10萬余米,打通堵點235處,埋設涵管535處,實現溝相連、渠相通。
城鄉服務互惠共享。創成省級標準化學校6所、市級標準化學校48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率由42.5%提高到61%,學前教育普惠率由83.49%提高到85.7%;職業高中通過省達標驗收,“3+2”合作辦學順利實施,學生升學正式進入大專時代。市人民醫院順利通過三級綜合醫院評審,區中醫院達到二甲醫院標準,區婦幼保健院被評定為二甲婦幼保健院;370家標準化村衛生室全部達到“三分離”標準;185個醫保定點村衛生室全部開展醫保門診統籌結算;組建116個家庭醫生簽約團隊,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達100%。
光陰不系過往,江河向前奔騰。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聚焦新任務、新使命、新要求,川匯區將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務實的作風,鼓足干勁,只爭朝夕,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周口篇章貢獻川匯力量、展現川匯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