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脫貧并非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確保脫貧群眾不返貧,并在此基礎上推動鄉村振興,是各級黨委、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市積累了一批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典型做法、先進經驗,即日起,本報遴選相關典型進行采訪,推出系列報道和融媒產品,敬請關注。
□記者 徐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讓農民群眾可感可及、得到實惠”。
過去一年,鄲城縣多肉花卉產值上億元、5G辣椒種植面積近6萬畝、葡萄成為名片、青年鴨產品走向全國、黑皮冬瓜供不應求、大棚蔬菜產值1.5億元、立體水產養殖魚兒肥……一個個農業品牌,書寫了穩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扎實答卷。
“一個‘增’字,為‘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別是‘可感可及、得到實惠’八個字說到了農民的心坎里。作為全國產糧大縣,我們要學習運用好‘千萬工程’經驗,讓‘糧滿倉’的同時,也讓農民‘錢袋滿’。”鄲城縣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走訪寧平鎮康全水產養殖基地和城郊鄉建全生態養殖場時看到,他們創新實施“立體化食物鏈”生態養殖技術,將魚塘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養殖花白鰱,中層以養殖生長速度快、抗病能力強的青魚為主,底層主要養殖鯽魚、鯉魚。他們采取“公司+基地+村集體經濟+養殖戶”模式,輻射帶動全縣10多個鄉鎮和周邊縣市發展水產養殖1.1萬畝,年產值5億元,提供就業崗位1500個。
“來,嘗嘗,這些小西紅柿全部采取無公害種植,絕對是兒時的味道。”在鄲城縣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的數字蔬菜農場,三禾益民公司相關負責人楊鵬自信地說。鄲城縣與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省農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發展日光溫室大棚619座,帶動4000多人就業,年產值1.5億元。
該縣以汲冢鎮為中心推廣5G辣椒產業化種植模式,依托中廣德農公司,建立了辣椒產業社會化服務中心,聘請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河南省農業大學等單位的專家教授設計產業鏈并常年提供技術指導,打造了全產業鏈示范中心,建設了智慧種植示范基地,輻射帶動全縣發展辣椒種植面積6萬畝。
青年鴨產業是鄲城縣特色農業的新興產業。該縣采取“公司+農戶”模式,在巴集、南豐、張完、丁村等鄉鎮養殖青年鴨100萬只;發揮“唐橋鴨蛋”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效應,延伸產業鏈,發展鴨蛋深加工,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此外,寧平鎮、錢店鎮等地的葡萄種植面積已突破4000畝,安置千余人就業;位于汲冢鎮的好多肉園藝公司,多肉種植面積500多畝,帶動創業就業300多人,年產值達1億元;以錢店鎮、東風鄉、石槽鎮為中心建設的5萬畝黑皮冬瓜種植基地,讓2萬戶群眾鼓了錢袋子;以百年康鑫、固元本草醫藥等企業為依托,建設5萬畝優質中藥材種植基地,提高鄲城中藥材的產業化、標準化水平;以河南德祥昇公司為依托,在虎崗、吳臺、李樓、胡集等鄉鎮建設5000畝白菜、娃娃菜種植基地,年產酸菜1萬噸,年產值6000萬元。
鄲城縣始終堅持“延鏈補鏈擴規模,鞏固提升創品牌”的發展思路,按照“因地制宜、長短結合、集群發展、龍頭帶動、三產融合、群眾參與”的原則,發展現代農業,真正實現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