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各地掀起農田水利建設高潮
□記者 付永奇 田亞楠
“把這幾段溝渠挖通后,我們兩村之間的田地就實現了小溝通大溝、大溝通河流,以后下大雨時再也不怕了!”11月24日,在商水縣平店鄉秦皇村的大田內,黨員干部帶領群眾義務整修溝渠,看著清淤開挖的溝渠由點連線、由線連片后,該村群眾高興地說。
像平店鄉開展溝渠整治一樣,入冬以來,我市各地抓住當前農田水利建設的有利時機,以縣域為單元,以農村田溝、路溝、村溝和干渠、支渠、斗渠、農渠為重點,持續完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高質量推進農村溝渠連通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各個項目工地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一頭連著國家糧倉,一頭連著百姓生計。我市是全省產糧第一大市,但由于多種原因,部分農田存在排水溝渠深度不夠、橋涵堵塞、溝渠之間斷開等現象。今年夏秋期間,我市經歷大旱后遭遇罕見特大暴雨天氣,致使部分農田被淹,給秋糧生產造成損失。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會議研究,要求各縣(市、區)站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高度,認真開展排灌溝渠修復整治,全面提升農田建設水平。11月21日,全市又召開冬春農田水利建設暨農村溝渠連通整治推進現場會,學習商水、西華等地經驗,推動整治工作快速開展。
為切實做好這項工作,提升農業抗災減災能力,我市堅持高位推動,成立由黨政領導任組長的工作專班,將溝渠連通作為“一把手”工程,靠前指揮,統籌推進。全市上下想方設法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商水縣財政投入1200萬元作為溝渠連通獎補資金,縣農業農村局籌集161萬元購置涵管等按需發放到各鄉鎮;西華縣財政計劃落實2000萬元用于支持鄉鎮農田溝渠管網疏浚疏通工作。各地還廣泛動員群眾參與,共治共享。商水縣在溝渠排查整治過程中充分征求村內“老把式”的建議,精準定位排水通道和出水口位置;引入社會資金,發動群眾參與總體規模小、施工難度小的農村溝渠建設,形成“政府+群眾+社會資本”的水利建設良好格局。沈丘縣堅持協調聯動,探索總結“全域三網”治理模式,將溝渠連通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四好農村路”建設、鄉村產業發展等一體推進,達到“1+1>2”的效果。
記者在基層采訪時發現,各縣(市、區)全面動員,凝聚共識,積極推進農村溝渠系統治理,掀起農田基礎設施整治高潮。截至目前,商水縣清淤疏浚干支渠76條342公里,新開挖溝渠1350公里,打通竹節溝478公里;西華縣疏浚溝渠416.64公里,開挖溝渠260.83公里,鋪設管道82.94公里;沈丘縣累計整治農渠329條1033公里,全域“水網”基本成型,既滿足了灌溉排澇要求,又滿足了人民群眾對凈美環境的期盼。
一條條新修的溝渠蜿蜒在田間地頭,連通著遠方的小河、大河,讓“旱能澆、澇能排,溝相通、渠相連”變成現實,成為田野里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強化溝渠整治,形成系統完備、循環通暢、排蓄可控的農村溝渠網絡體系,切實夯實糧食生產根基。”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