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峰
在項城市三店鎮盛營行政村,一股清新之風正悄然興起。據《周口晚報》(7月22日)報道,自從村里辦起了“盛營大食堂”,群眾的紅白事紛紛選擇在這里舉辦宴席,真正實現了“既節儉又不丟面子”的雙贏,不僅彰顯了村民節儉辦事的新風尚,更在無形中提升了鄉村的文明程度,讓傳統習俗煥發出新時代的光彩。
過去,村民操辦紅事白事時,往往追求排場,講究體面,卻忽視了鋪張浪費帶來的沉重負擔。高昂的宴席費用,不僅讓許多家庭不堪重負,更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攀比之風,讓原本溫馨的婚喪嫁娶之事“變了味”。
盛營大食堂的落成并投入使用,悄然改變著鄉風。它不僅為村民提供了一個便捷、經濟的用餐場所,更在無形中引導著村民樹立節儉辦事的新觀念。在這里,紅白事的用餐標準被明確規范,喜事每桌12道熱菜、12道涼菜、4個湯,標準為350元;白事同樣豐盛,但更為簡約,標準為每桌300元。這樣的安排,既保證了宴席的體面與豐富,又有效遏制了浪費現象的發生。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食堂的推出,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村民之間的攀比心理。
盛營大食堂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思路:通過制定合理的標準和制度,可以引導村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消費觀;通過提供便捷、實惠的服務,能夠滿足村民的實際需求;通過樹立典型和榜樣,能有效引領鄉村社會形成新風尚。過去,為了面子和排場,一些家庭不惜花費重金,甚至舉債操辦宴席。而現在,無論經濟條件好一些還是差一些,大家按大食堂的統一標準操辦,不再因攀比而盲目消費,而是更加注重通過更簡樸和實惠的宴席實現親情和鄉愁的表達。這種變化,不僅減輕了村民的經濟負擔,更讓鄉村的婚喪嫁娶之事回歸了本真,變得更加純粹和溫馨。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節儉辦宴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好的習俗需要持續養成,好的做法重在長期堅持。我們需要充分考慮各地的實際情況和文化差異,因地制宜地制訂具體方案。要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提高群眾思想認識和參與度,努力把這種鄉村新風尚推廣開來、沉淀成文化,長久地讓群眾得到實惠。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