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付永奇 任富強 郭董航)“這些晚收玉米使用了增密種植技術,預估畝產900公斤。”昨日,在周口市農科院試驗田內,40多畝適期晚收玉米進入完熟期,該院玉米研究所所長陳國立剝開一個碩大的玉米棒,指著金燦燦的玉米籽粒對記者說。
像這塊實驗田一樣,我市商水、淮陽、西華、太康等地玉米因使用增密種植技術而實現單產提升,多個高產示范方畝產超過1000公斤,創下全市玉米單產最高紀錄。
今年麥收季,我市遭遇罕見陰雨天氣,夏糧減產。為實現“以秋補夏”目標,全市圍繞穩面積、增總產,實施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各地以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為中心,輻射帶動各鄉鎮打造萬畝示范方、千畝攻關田、百畝高產田,采用新農技,努力創高產。
“玉米單產提升工程以增密種植技術為增產核心、水肥精準調控為密植保障,系統集成土地精細耕整、水肥一體、精準化控、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破解玉米單產提升關鍵問題,實現水肥高效、大幅增產。”陳國立盡量用通俗的語言向記者介紹。
“每畝種植6000株玉米,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竟然成功了,每畝多收一兩百公斤!”在淮陽區高標準農田,種糧大戶李耀光看著豐收的玉米露出笑容。
在我國,玉米種植密度每畝4000株左右,單產500公斤,密度和單產相當于美國的65%。雖然合理密植是公認的玉米增產途徑,但在缺乏水肥調控前提下,容易造成“增密不增產”,因此增密技術一直未能有效推廣。
“這塊地增密種植后,采用滴灌技術解決玉米中后期澆水的問題;通過水肥一體技術實現精準分次施肥,有效控制玉米各階段的生長情況,讓穗位變低、抗倒伏能力增強,增產也就成為必然。”陳國立指著田間黑色的滴灌帶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農民掌握先進農業技術,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我市充分發揮市、縣兩級農技人員的技術指導和示范帶動作用,大力推廣玉米增密種植技術,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遇到的難題,為玉米增產保駕護航。
“使用新技術后,玉米畝產增加近150公斤,扣除滴灌等成本150元,畝均收益增加200元以上。”李耀光掰著指頭給記者算這筆增收賬,“明年我準備多流轉土地,讓這項新技術為合作社多創造效益!”
科技是糧食增產之力。我市每年玉米種植面積820萬畝左右,增密種植技術全面推廣后,全年糧食總產大幅增加,將為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作出更大貢獻。“實施新技術的落腳點是讓農民有錢掙、得實惠。今年的成功實踐讓我們明年大面積推廣增密種植技術有了足夠的信心!”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張華表示。②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