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山
如今的周口正向“公、鐵、水、空”交通樞紐邁進,漯阜鐵路橫貫東西連接京廣、京九,鄭合高鐵連接中原和長三角,為周口的社會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平漯周高鐵建設如火如荼,臨港鐵路正在規劃之中,將為周口融入全國經濟大循環注入新的動力。何曾想,周口在近代三次與鐵路失之交臂,遲滯了周口的發展,留下了歷史的遺憾,至今讓人唏噓。
近代鐵路建設與周口地區失之交臂,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平漢鐵路本規劃途經開封、周口,由于袁世凱家鄉觀念重,恐鐵路經家鄉附近破壞風水,所以改道西移鄭縣(今鄭州)、漯河;二是孫中山《建國方略》提出設想擬建的中央鐵路系統有三條鐵路途經周口地區,可惜成為空想,未能付諸實施;三是原本規劃設計的周(口)襄(樊)鐵路也因清末政治形勢的變化無常,終化為泡影。
清光緒四年(1878年),薛福成在《創開中國鐵路議》中提出,應以北平(今北京)為中心修筑三條干線鐵路:向西到太原,向南通開封,向東南達清江浦(今江蘇淮安)。當時,國人普遍不能接受這個冒著黑煙“嗚嗚”作響的龐然怪物,大多數國人認為鐵路和火車幾乎是“魔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失敗后,國人救亡圖存意識驟然強烈,火車逐漸從“洪水猛獸”成為拯救危機的良方。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清政府宣布“力行實政”,第一條就是修建鐵路。1895年底,清政府決議興建蘆(溝橋)漢(口)鐵路。
譚天先生認為,蘆漢線從起點到終點取道開封經周口是一條最便捷的路徑,也是一條官道。開封是河南省會,周口是河南四大名鎮之一,二者都是經濟、軍事重地,水陸交通都相當便利,地理和戰略地位非常重要。1899年,袁世凱升為工部右侍郎,有權直接過問蘆漢鐵路線路的選定。據傳說,此前蘆漢鐵路原計劃取道開封、周口南下漢口,由于袁世凱家鄉觀念重,害怕鐵路距其老家項城太近,所經之處破壞家鄉的風水,易給家鄉帶來兵災匪患,便干預了原本途經開封、周口的計劃,向結盟兄弟盛宣懷建議,將蘆漢線西移經過鄭縣、漯河南下。這僅僅是民間傳說,還是歷史的真實?如果是歷史事實,是誰策劃干擾了京漢鐵路的西移?宣統三年的《項城縣志》為我們揭開京漢鐵路西移之謎提供了難得的文獻依據。
據宣統《項城縣志·余連萼傳》記載:“值鐵路議起,欲致書當道,與友人夏耀榮積思累晝夜,務竭誠以動聽。……己丑夏,天壇災,憂悶數日,竟染暑癥,時愈時發而精神虧損矣。自知不起,門生張鎮芳侍側,勉強起坐,索筆大書曰:‘吾生平事業竟止此哉。’旋卒。”余連萼,項城人,清光緒二年(1876年)丙子科舉人,光緒九年(1883年)癸未科進士,任刑部主稿。清代刑部主稿是與掌印地位相當的官員,二者形成權力相互制衡的格局,掌印就是負責掌管刑部印信的官員,通常由滿人擔任,主稿就是負責寫稿子和匯報稿子,是該部的主要業務官員,通常由漢族官員擔任。當時修建京漢鐵路議論不斷,余連萼就想寫信給當時的執政者,他與友人夏耀榮專心思考了幾晝夜,希望寫得務必竭盡忠誠聽起來使人感動。夏耀榮也是項城人,光緒元年(1875年)鄉試中舉,光緒十五年己丑大挑,“以知縣用,簽分直隸”。后來參加會試后留京,當時同鄉余連萼在刑部觀政,夏耀榮與他是發小,“深嘆為有用才”。鐵路議起的時候,余連萼欲上書掌權者,囑托他代為擬稿,費盡心思反復思考數晝夜,方才定稿。宣統《項城縣志·夏耀榮傳》記載:“光緒乙亥登賢書,己丑大挑以知縣用,簽分直隸。庚寅冬以疾終。……會試留京,觀時變隱憂之,因撰《內修外攘芻論》。時同邑余連萼觀刑部,耀榮總角交也,深嘆為有用才。鐵路議起,連萼欲上書當道,屬為擬稿,苦心竭慮數晝夜始就,復相對參改,感嘆唏噓,為之泣下。”
一個是刑部的官員,一個是吏部分配到直隸待任的知縣,按常理不應該去考慮鐵路事宜,也就是京漢鐵路原本要經過河南省會開封、經過河南四大名鎮周口南下漢口的規劃,周口以南就是商水,商水平店就有袁氏祖塋,往東不遠就是項城縣地,一旦鐵路經過此地,一怕占用良田;二怕壞了家鄉的風水;三怕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一旦深入內地,對家鄉不利。這種看法是當時官場的主流看法。至于說開封黃河岸基不牢不易修鐵路,確乎有其原因,但也不至于無法跨越修建,當時修建跨越黃河的鐵路是比利時人設計的,引進的是西方技術,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困難,完全可以解決跨越開封黃河懸河的問題。從資金節省角度考慮,京漢鐵路經過開封、周口這條捷徑,比之西移鄭縣、漯河,所花費的資金并不會太多,京漢鐵路西移顯然是改變規劃人為干預的結果。
從宣統《項城縣志》記載來看,京漢鐵路西移是由張鎮芳的老師余連萼一手策劃、舉人夏耀榮執筆“上書當道”的。1897年7月袁世凱晉任直隸按察使,1899年升任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12月署理山東巡撫。工部是主管工程建設的,在確定京漢鐵路走向的關鍵時期,袁世凱在工部任職,這個“當道”是誰,已經呼之欲出了。余連萼與袁世凱是同鄉,又是張鎮芳的老師,張鎮芳是光緒十八年(1892年)進士,任戶部陜西司主事。張鎮芳乃袁世凱兄嫂之弟。由此推測,正是刑部主稿余連萼通過其門生、任職戶部的張鎮芳,將鐵路西移的建議轉由袁世凱呈報批準而促成的,其理由也可謂冠冕堂皇,開封一帶的黃河為懸河,是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在開封建橋,不但建橋的投資大,而且風險也大。1900年,蘆漢線最終選定經過鄭縣,選擇了“灘窄岸堅經流不改之處”的鄭縣西邙山頭修筑黃河橋。1904年3月修筑到鄭縣。正是由于袁世凱的家鄉觀念,在項城進士余連萼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蘆漢鐵路改變原計劃西移,從而使開封、周口錯過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20世紀初,孫中山提出實業救國計劃,他認為鐵路是國家富裕和社會進步的根本。他在《建國方略》中提出了鐵路建設構想,其中“中央鐵路系統”設想有三條鐵路在周口境內穿過并在太康、周家口形成兩個交通樞紐:一是玄·東方大港烏里雅蘇臺線,該線自東方大港,途經亳州、鹿邑、太康、通許等地,一直通往烏里雅蘇臺;二是黃·南京洛陽線,該線起自南京,途經懷遠、太和、周家口、臨潁至洛陽。“此線走于中國兩古都之間,通過煙戶極稠、地質極肥之鄉落,又于洛陽一端觸及極豐富之礦田。此線自南京起,走于天、地兩線公共路軌之上,自懷遠起始分支西行,至太和。既過太和,乃逾安徽界,入河南界。又沿大沙河之左岸,至周家口,此一大商業市鎮也。自周家口進至于臨潁,與京漢線交。更進至襄城、禹州,則河南省大煤礦田所在地也。自禹州而往,過嵩山分水界,以逮洛陽,與自東徂西之海蘭線相會。此線自懷遠至洛陽,凡三百英里。”(《建國方略》);三是列·北方大港漢口線,此線自北方大港起,循海岸而行,途經鹽山、曹州,在太康與東方大港烏里雅蘇臺線相交,至陳州,在周家口與南京洛陽線相交,再經項城、新蔡、光山至漢口。孫中山辭退臨時大總統后,開始擔任鐵路督辦一職,組建國家鐵路公司,籌辦全國鐵路,并提出了10年內建設16萬公里的鐵路,并對鐵路建設提出了自己的規劃和想法。由于多種原因,他的這一實業救國的宏偉抱負終究沒能實現。
1917年5月,北洋政府交通總長代表中國政府與美國的一家公司簽訂了承造中國鐵路合同,允許該公司在中國境內承造總長1769.9公里的鐵路。根據合同,美國公司商請交通部,核準建造河南周口至湖北襄樊鐵路,約362公里,定名為周襄鐵路。1918年1月,周襄鐵路工程局設立,投入測量勘探周襄路線。該線經過郾城、方城、博望、新店、南陽等地,并完成了勘探報告。1918年6月,周襄鐵路測量完成后,美國公司又商榷交通部將周襄鐵路延伸為信陽至成都,為將來承建入川鐵路做準備。然而,此時的中國鐵路正經歷著“收路”“保路”諸多周折,國內政局動蕩,周襄鐵路最終未能投入建設,兩份勘測報告后被北洋政府束之高閣,周襄鐵路遂成為“一條消失在歷史中的鐵路”(《88年前美國人勘測鐵路現在才籌建》,2007年9月5日《中國青年報》)。1931年亞新地學社刊印的《中華析類分省圖》附文“物產交通”鐵路中說:“周襄,自周家口至襄陽,前者僅占其一端,后者略有其大段。”在附文“一般城市”“周家口”下也提到這條有望修建的鐵路:“雖周襄筑路可望桑榆之收,而浦信通車仍益東隅之失,故欲周口商務恢復舊觀,蓋憂乎難矣。”
近代鐵路與周口失之交臂,是歷史留下的永久遺憾。歷史不能假設,我們應正視現實,為今后周口鐵路交通條件的改善而不斷努力。周口在實現社會經濟全面崛起的過程中,盡管交通狀況已大為改觀,但鐵路建設的需求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漯阜鐵路、鄭合高鐵為周口融入全國經濟大循環功不可沒,正在興建的平漯周高鐵、已經規劃的臨港鐵路也將發揮積極作用。當然這還遠遠不夠,周口要想實現社會經濟的全面崛起,打通南北向的衡潢高鐵,西南東北走向的駐周、周商城際鐵路,全面融入中原經濟區交通大循環,進而實現全國鐵路聯網,是我們周口人今后一個時期應該努力的方向,相信我們周口的鐵路網一定會盡善盡美,也希望能夠盡早實現。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