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嚴振
周口是文化大市,也是文物大市。周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華夏文明核心傳承區之一,也是黃河文化發祥地之一,中國發展的每個階段在周口文物上都能找到印跡。
考古是留住周口歷史根脈,支撐周口文化自信,證實“周口精神”歷史延續的有效手段
經過幾代考古人的辛苦努力,周口文物工作成果顯著。周口市現有不可移動文物3884處,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5處、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453處。淮陽區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商水鄧城鎮、項城秣陵鎮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商水鄧城鎮鄧東村為中國傳統村落,項城袁寨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另有河南省傳統村落19處。經過30多年考古調查勘探,發現古遺址80余處、古墓葬4000多座,發掘出土各類文物30余萬件。特別是考古發掘項目開展以來比較重要的考古發現:鹿邑太清宮考古發掘,實證老子故里鹿邑;長子口墓的考古發掘,彌補史料空缺,補證了商末周初豫東存在長子口國名或族名的史料;淮陽馬鞍冢楚墓的考古發掘,證實了戰國晚期楚都淮陽的史實;淮陽平糧臺的考古發掘,證實了中國最早方形城池、中國最早城市中軸線的存在,并助力北京中軸線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莊遺址夏糧城的考古發掘,證實了早期周口倉儲城邑的存在;淮陽陳王墓的考古發掘,佐證了東漢淮陽郡國史實等。這些考古發現都沉淀著周口文化的底蘊,彰顯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更為“周口精神”留存了歷史記憶。
近年來周口考古成果收獲尤為豐富,這為留住周口歷史根脈,支撐周口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實基礎。
考古調查發現周口史前遺址埋藏豐富。所轄淮陽區平糧臺遺址和時莊遺址連續兩年獲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考古證實,周口有目前中國最早的四方對稱城墻、城市中軸道路、城市排水系統和道路車轍,以及我國最早的、規劃嚴整的高等級史前城址,開創了中國城市建設規劃的先河,這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是對早期周口的定位和贊譽。周口是豫東糧倉,時莊遺址被考古證實為夏代早期糧倉城,是目前我國最早的功能單一的糧食倉儲遺址,對重新認識早期夏王朝的社會組織結構、管理水平和國家治理能力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時莊遺址夏糧城的發現再一次證實,周口是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考古還發現,歷史上的周口古錢幣窖藏豐富。除扶溝古城鄉楚國金銀幣窖藏、淮陽南環楚國蟻鼻錢窖藏、扶溝縣韭園鎮古錢幣窖藏外。近年來,又發現古錢幣窖藏5處:周口擇鄰名苑古錢幣窖藏、太康龍曲鎮料城村古錢幣窖藏、周口港區古錢幣窖藏、淮陽張集村古錢幣窖藏、周口經濟技術開發區運糧河畔古錢幣窖藏。其中,周口運糧河畔兩處古錢幣窖藏為金代古錢幣窖藏,是周口考古工作的重要收獲,是周口市近期發現的較為重要的古錢窖之一,是難得的實物資料。
窖藏古錢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戰國至宋金時期,豫東南地區的貨幣及流通情況,為研究宋、金及之前朝代的錢幣及其流通提供了全面的實物資料,也是當時不同政權、國屬間貿易往來和貨幣流通的佐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口及其周邊更廣泛地域內的貨幣流通情況,更是本地經濟發展狀況的寫照。古錢幣窖藏證實了周口文物埋藏豐富,佐證了周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同時縱向上把周口經濟的繁榮時間點從明清周家渡口向前推至宋金時期。
考古遺存和文物是歷史文明的見證,早期周口以城市文化和農耕文化兩種不同文化屬性的形態共存,立體而又豐富的呈現給世人,二者為研究我國國家起源和文明探源提供了科學的論據。同時,眾多古錢幣窖藏的發現,也豐富了歷史時期周口的社會經濟、貨幣金融等方面的文化內涵。明清時期的周口以漕運而興盛,后因交通方式變革及水患、河道淤塞而沒落,文物勝跡多深埋于地下,隨著考古發掘的參與和科學研究的深入,周口會有更多的文化被挖掘、發現。
考古是根據古代人類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物質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歷史。實物資料包括各種遺跡和遺物,它們多埋沒在地下,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發掘,才能被系統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通過研究人類遺留下來的物質資料,以陶器、瓷器、玉石器和青銅器等為代表的生產生活用具的演進變遷,了解我國數千年前,先民的生產技術、禮制習俗,體會中華民族開拓創新、與時俱進、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使人們更懂得敬畏文物、敬畏歷史、敬畏祖先。
物質決定意識,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考古遺存和出土文物可以直觀展示周口文化資源稟賦和歷史根脈,它們是形成重義守信、崇德向善,不甘落后、奮勇爭先,開拓創新、務實重干“周口精神”的物質基礎,彰顯周口獨特魅力。
“周口精神”指引周口考古實踐向好發展,考古弘揚宣傳了“周口精神”
考古是探索未知、揭示本源,通過追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幫助人們留住歷史根脈、堅定文化自信,能讓我們知道來處,并認同來處。考古工作就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
基層考古人不怕辛苦,勇于擔當,不甘落后,奮勇爭先,開拓創新,務實重干都體現了對“周口精神”的踐行。站在新的起點上,牢記總書記囑托,繼續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貢獻周口力量。作為基層考古工作者,要以“周口精神”為指導,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做好歷史文明研究。要主動請教專家、名家,做好考古歷史研究工作,增強業務學術能力,增強考古課題意識和責任擔當。做好配合地方建設的同時,增強對本區域重點地塊,重點文化內涵區域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力度。如對淮陽區域內的重點勘探,以求對陳國故城地望和陳國貴族墓認知有所突破;對項城南頓區域的重點勘探調查,以弄清南頓故城的范圍及布局特點,并開展對北頓故城的關聯調查;對沈丘槐店鎮區域的重點勘探,以求對項子國都的范圍及留存認識的突破等等。要重點做好對區域內早期遺址的科學闡釋工作,力爭在國家起源和文明探源方面有新貢獻。要配合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淮陽區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勘探等工作,采取多學科共同攻關,加快推進陳楚故城、陳州府城已拆遷片區的考古調查、發掘工作。要發揚嚴謹求實、艱苦奮斗、敬業奉獻的考古精神,和不甘人后、奮勇爭先,開拓創新、務實重干的“周口精神”,群策群力,克服各種困難,確保文物發掘現場的安全,確保圓滿完成保護文化遺產的任務。嚴謹求實,務實重干,力爭在重大課題方面有所貢獻。
為更好觸摸周口歷史,感受周口文化底蘊,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豐富社會歷史文化滋養,弘揚“周口精神”。近年來,周口考古工作者改變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從過去單一地偏重野外發掘轉變為野外發掘與室內整理并重,盡可能縮短每個發掘項目從野外發掘、室內整理到報告(簡報)出版的周期。為完成“還舊賬,不欠新賬”的目標,采取白天發掘、晚上整理,晴天發掘、雨天整理等措施,加快對積壓資料的整理與移交步伐。《周口文物》《周口文物大觀》《周口文物考古研究Ⅰ》《周口文物考古研究Ⅱ》《周口古陶瓷》《商水楊單莊墓地》《古埠遺珍-周口關帝上城出土瓷器標本》《周口運糧河畔古錢幣窖藏》等考古研究、考古發掘報告成果相繼發表,受到社會好評。這些皆證明和闡述了周口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弘揚宣傳了“周口精神”,提升了周口的知名度和美譽度。③13
(作者單位:周口市文物考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