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侯俊豫 通訊員 汪欣華) “寬闊的道路,整齊的街道,精致的游園,清澈的龍湖……我都快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春節期間,在廣州打拼多年的錢修強返回淮陽后由衷地贊嘆家鄉的巨大變化。
錢修強口中的變化僅是淮陽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成效的一組鏡頭。近年來,淮陽區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為抓手,聚焦民生,創新載體,全域創建,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提升群眾文明素養,提高鄉風文明水平,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
聚焦民生,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為人民。淮陽區始終把“人民滿意不滿意、居住舒適不舒適、生活方便不方便”作為檢驗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金標準。
“淮陽按照‘金角銀邊民本心’的理念建設管理城市,通過建設提速、形象提升、管理提質、素質提高、品質提優,著力為老百姓建設高品質生活空間。”淮陽區委書記張建黨在2021年民生工程集中竣工儀式上發自肺腑地說。
指航定向,以制度化保障工作常態化。淮陽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機制,定期召開城市管理委員會會議,研究部署城市建設管理重大事項;要求區處級領導任項目指揮長,重點民生項目實行周觀摩制度,強力推進項目建設;堅持民生優先,全區財政支出近七成投向民生領域,真正把改革發展紅利轉化為民生幸福指數。如今,一批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謀劃實施的民生工程已經竣工,群眾有了更多喜笑顏開的獲得感、成色十足的幸福感。
“這是我們搬入新家的第一個春節,以后回家再也不用走坑坑洼洼的路了,再也不用一家三代擠在一個小房子里了。”城關回族鎮居民賈啟明一邊收拾家務一邊高興地說。
據區住建局負責人介紹,2021年,淮陽實施9個棚戶區、75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此次交付的景園社區二期共建房368套,地理位置優越,學校、醫院、菜市場等配套設施完備,使得人民群眾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明顯提升。
“眼下小孫子該上小學了,小區向南200米新建了一所學校,以后再也不用為接送孫子上下學發愁了。”景園社區業主陳秀萍高興地說。
民生工程是一個系統工程。建設環境優美的街頭游園,對于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提高人居生活環境質量、滿足群眾休閑和文化娛樂需求等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這里原來是一個用彩鋼瓦搭建的電動車修理店,破舊不堪。”一位市民指著新建的小游園說,“現在這里建成了小游園。環境好了,我們的心情舒暢了,鍛煉身體也更方便了。”
近年來,淮陽區大力實施以綠蔭城行動,高標準建設了梅園、廉園、蘇子讀書園等一批“小精特”主題公園、街頭游園,不斷增加城市綠量,真正實現了“三步一景”“五步入畫”“推窗見綠”“出門見園”,同時新建改建星級公廁74個、垃圾中轉站23個、垃圾分類站32個,群眾生活環境明顯改善。
創新載體,持續提升群眾文明素養
“您好,請走非機動車道,注意交通安全。”值勤志愿者陳守強正勸說行人文明出行。他只是全區1.4萬余名志愿者中的一員,而他所在的值勤點也只是49個路口值勤點之一。
文明城市創建沒有局外人。淮陽區堅持“創建靠民”理念,不斷創新文明城市創建載體,充分發揮和調動黨員干部群眾的創建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引導和帶動廣大群眾了解、支持、參與創建,逐步實現全面動員、全民參與。
淮陽實行網格化管理,對119個路段、49個紅綠燈路口、108個網格村、317個小區進行分包,志愿者的身影隨處可見。環境衛生保潔、文明交通勸導、社會秩序維護、小區疫情防控……如今,“志愿紅”已成為這座古城一道靚麗風景線。
廣大群眾既是創建的受益者,也是創建的參與者。淮陽區以群眾廣泛參與為基本途徑,通過加強對商戶的動員教育,對全區3200家商戶嚴格落實“門前三包”,開展“煙頭換雞蛋”“鞭炮換積分”“文明社區行”“小手拉大手”等文明城市創建活動1600余場次,參與群眾18萬余人次,讓群眾在系列創建活動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不斷提升群眾文明素養。
“創建文明城市,就是要讓百姓唱主角。”淮陽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副區長張麗娜說,“要扎實開展群眾性創建活動,注重典型培育,持續鞏固精神文明建設成果。”
近年來,淮陽區委、區政府表彰孝順媳婦、好婆婆、文明家庭等各類道德模范2000余人,選樹淮陽區“鄉村光榮榜”173人。目前,該區先后涌現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3名、“中國好人”9名、河南省道德模范2名、河南省文明家庭1個、上榜河南省“鄉村光榮榜”2名,有全國文明校園2所,省市級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校園135個。
“這個馬春榮我認識,很孝順,是我們婦女同胞學習的好榜樣。”在道德模范園散步的市民張娜指著道德模范宣傳板說。
張娜說的這位模范市民馬春榮,32年來精心照顧身患腦血栓的公公,義務照料中風的伯父和大腿粉碎性骨折的三叔,先后被評為淮陽區孝順媳婦、周口市第六屆道德模范、第三屆河南省鄉村好媳婦。
全域創建,持續提高鄉風文明水平
“太棒了,好球!”走進淮陽區臨蔡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籃球場上激戰正酣。“我平時在這里跳跳廣場舞、下下棋,孫女放寒假了也常來陪著我,她在這兒看看書、學學習,遇到不懂的題還可以向志愿者隨時請教。”59歲的居民李桂蘭是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的常客,“這里環境好,每次來都心情舒暢。”
鄉鎮基礎薄弱、環境臟亂差、文化生活單調,是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薄弱環節。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過程中,淮陽區堅持全域創建、全面創建,推進城鄉共建常態化提升。
目前,淮陽區實現了19個鄉(鎮、場、辦)文明創建全覆蓋,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9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467個,完善理論宣講、市民教育、文化活動、科普宣傳、健身活動等5個功能室,每年組織開展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5800余場次,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要加強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治理,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淮陽區長王獻超在農村人居環境觀摩評比會議上這樣要求。
淮陽區大力實施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由區委書記、區長分組帶隊月觀摩評比,隨機抽簽檢查,著力開展農村垃圾、廁所和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實施鄉村凈化、綠化、美化、亮化工程;配備鄉村保潔人員1760人、保潔車輛1596輛、垃圾桶6.9萬個,實現農村垃圾分類全覆蓋,做到日產日清;實施“五分錢”工程,每人一天5分錢,干干凈凈過一年,不斷完善長效治理機制,徹底改變農村環境面貌。
“創建文明城市永遠在路上。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化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努力把淮陽建設成為‘綠亮凈美暢’的幸福美好新家園,為全區人民帶來更高質量的生活品質。”淮陽區委書記張建黨如是說。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