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永奇
當前,我市小麥播種面臨土壤濕度偏大、播期推遲的嚴峻挑戰。作為全國小麥生產第一大市,小麥產量占全年糧食產量超60%,抓好晚播小麥生產不僅關乎農民切身利益,更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面對不利形勢,唯有以技術為利器,精準施策、科學應對,才能破解地濕晚播困局,為明年夏糧豐收筑牢根基。
認清形勢、錨定原則是技術破局的前提。市委書記黃玉國強調要堅持“晚中求早、晚中求好、晚中求穩”,市農業農村局明確“播期服從墑情、播量服從播期、進度服從質量”原則。這要求我們摒棄“搶進度不顧質量”的誤區,把墑情管控作為主線,通過排澇散墑、科學整地為機械進地創造條件。當前雖有地濕晚播的不利因素,但全市上下對糧食生產的高度重視、農技隊伍的專業支撐以及農資農機的充足保障,為技術落地提供了堅實基礎,只要方向明確、措施得力,就有可能實現“晚播不減產”。
“四補一促”技術體系是破題的核心抓手。市農業農村局提供的抗濕晚播應變措施,為生產實踐提供了科學指南?!把a”在關鍵處,要優選耐遲播、抗逆性強的適配品種,施足基肥,培育壯苗,根據播期推遲合理增加播量彌補積溫不足,通過精耕細作提升播種質量,確保苗齊苗勻;“促”在全周期,既要抓好播后鎮壓保墑、冬前促弱轉壯,也要抓好春季因苗分類管理、肥水精準調控。這套技術體系不是簡單的措施疊加,而是立足“晚播”實際的系統性解決方案,只有嚴格落實才能將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下沉指導、融合賦能是技術落地的保障。技術的生命力在于應用,市、縣兩級104個專家指導組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全過程、面對面”服務,正是打通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的關鍵。要推動良種良法良機良制良田深度融合,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范帶動作用,讓小農戶跟上技術步伐。同時,要把“專家產量”轉化為“農民產量”,不僅要講解技術要點,更要現場示范操作,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真正讓技術成為農民看得見、用得上的“豐收法寶”。
管字當頭、全程精細是鞏固成果的關鍵。晚播小麥生長周期特殊,更需強化田間管理的系統性。冬前要重點落實鎮壓保墑、化學除草和防凍保苗,培育安全越冬壯苗;返青拔節期需因苗施策,科學運籌肥水,抓好病蟲害綠色防控;后期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防范春季凍害和早衰。農業生產“三分種,七分管”,只有把管理措施貫穿小麥生長全過程,才能為技術效果保駕護航,最終實現從“種足種好”到“豐產豐收”的跨越。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面對地濕晚播難題,技術是破解之道,責任是動力之源。全市上下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以科技賦能糧食生產,把技術措施落到實處,種足種好晚播小麥,為來年豐收打下堅實基礎。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