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蘭
秋天是一個適合讀書的季節,秋高氣爽,心意澄明,此時捧讀一本好書,書香伴秋滋味濃。
秋日讀書,讀的是閑適愜意。宋代翁森《四時讀書樂》有云:“昨夜庭前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床前賴有短檠在,及此讀書功更倍。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翁森是南宋詩人,曾擔任過幾任小吏,南宋覆滅后,便退隱山林,過著清貧生活。只要可以閉門讀書,他寧愿粗食布衣、宿居陋舍,內心仍倍感充實。他在庭院栽種梧桐,夜里也能聽到梧葉秋聲。院前籬笆旁種下豆子,夜深人靜時,能聽到窗外蟋蟀的淺吟低唱。在如此詩意的環境下,他心滿意足地在床邊安放一盞明燈,精力旺盛時伏案而讀。倘若倦了,就在床上小憩一會兒,既能放松身體,又可凝神靜思,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閱讀效果。他沐浴書香,身心愉悅,精神陶醉,有感而發:“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趁著月光皎潔、秋色正好,我們可以讀書賞月,莫負大好時光。
秋日讀書,讀的是閑愁相思意。秋夜獨居,捧讀詩書,亦能讀出一腔思情愁意。“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李白這首《秋風詞》把“風清月明相思濃”的意境寫得婉轉多情、含蓄雋永。“千古才女”李清照的秋思妙俏玲瓏。“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秋天容易催生悲愁之感,一陣秋風、一場秋雨,都會讓人傷懷。“梧桐更兼細雨”的綿柔多情讓孤寂寡歡之人思念縈懷。此時倘若沏一杯熱茶,捧詩聽雨,卻是韻味無窮。裊裊茶香里,氤氳著書香,心中愁思頓消,浮上心頭的是一種莫名的歡愉。
秋日讀書,讀的是人生意蘊。“年紀蹉跎四十強,自憐頭白始為郎。雨滋苔蘚侵階綠,秋颯梧桐覆井黃。驚蟬也解求高樹,旅雁還應厭后行。覽卷試穿鄰舍壁,明燈何惜借余光。”這首詩出自唐代邊塞詩人岑參之手。此詩寫他在秋夕讀書時所感所思,詩中通過“苔蘚侵階綠”“梧桐覆井黃”等自然景象,感嘆年華似水、光陰易逝。他自喻“驚蟬”“旅雁”,借用“鑿壁偷光”典故,表達了自己不甘人后、力爭上游的決心和毅力,以及對未來的期望和抱負。這首詩情感豐富、意蘊雋永,是難得的勵志詩。
秋日讀書,讀的是心靜歲月馨。清代學者王夫之在秋夜勤學苦讀,思味人生。“秋夜涼生靜,枕簟冷于冰。研墨理紙鋪,坐榻讀書燈。皓月當軒照,清風拂書聲。凝神細思味,入境心愈清。古人秉燭學,孜孜勤不休。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讀書之樂何如哉?勞逸結合益身心。”此詩描繪了詩人秋夜靜讀的場景,抒發了詩人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追求。詩中警句“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是說:功夫需要每天堅持不懈地積累,不浪費點滴微小之功,最終才能將溪流匯成大海。這是對讀書精神的深刻概括,告誡人們要養成勤學苦練的習慣,堅持不懈地努力,方能成就熠熠生輝的人生。
秋風起處書香濃,落葉聚還散,讀書心自靜,心靜歲月馨。秋天是一個適合讀書的季節,在裊裊秋風中,在月明如鏡里,在歲月靜好中,讓我們捧讀一本好書,靜享秋之美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