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春紅編織的麻繩作品。
□記者 邱一帆 王吉城 文/圖
在周口市體育館“文旅集市”的熱鬧人群中,傳統麻繩編織的提包、團扇、首飾盒等文創產品引得觀眾駐足贊嘆;在位于川匯區界牌街李春紅的非遺工作室里,“周口大鐵牛”“三川交匯”等元素在文創產品上漸次成型。
用一根根質樸的麻繩,周口市工藝美術大師、川匯區非遺代表項目傳統麻繩編織技藝傳承人李春紅,串聯起傳統麻繩編織技藝的過去與未來,編織出周口百姓的幸福生活圖景。
一針一線,藏著千年文化記憶
11月11日,記者走進李春紅的非遺工作室,陳列架上的麻繩作品琳瑯滿目:綴著“三魚同首”紋樣的掛飾古樸雅致,印刻漕運元素的首飾盒精巧實用,纏繞萬字結的茶盤透著禪意。每一件作品都散發著天然麻料的質樸氣息,更暗藏著周口深厚的歷史文化密碼。
“麻是咱周口的老作物,耐水耐磨,舊時漕運船上的纜繩大多是麻編的。”李春紅拿起一個“周口鐵牛”迷你掛飾對記者說,“我把周口元素的故事編進作品,既是傳承手藝,更是留住咱周口人的鄉愁。”
追溯傳統麻繩編織技藝的源流,其實用屬性早在遠古便已扎根——先民以“結繩記事”,憑繩結大小區分事務輕重,讓麻繩成為記錄生活的“原始載體”。唐宋時期,麻繩從“記事工具”邁向生活美學領域,麻編飾物成為兼具實用性與觀賞性的流行元素;明清時期,它進一步滲透百姓日常生活,化作桌椅、箱柜上的精巧裝飾,為尋常物件注入手工溫度。
千百年來,這項技藝始終堅守“天然”底色:以麻為原料,經多道工序編織的物件,既耐水浸、抗磨損,又環保健康,成為融入周口人生活肌理的“實用美學符號”。
李春紅與麻繩的緣分,始于童年。“父親李新民以前靠編麻繩補貼家用,小時候我總在他身邊打轉,看他把松散的麻線搓成緊實的繩,再編成筐、網兜等。”她笑著回憶,那時便覺得編麻繩是種有“魔力”的手藝,能變出錢、變出生活所需。
這份童年記憶里的“魔力”,讓她長大后一頭扎進麻繩編織的世界。她深耕雙聯結、雙錢結、萬字結等六種傳統結法,更琢磨著為老手藝“添新”——將現代審美與周口地方文化符號融入技藝,開發出團扇、首飾盒、茶盤、手提包等百余種文創產品,讓原本的“實用工具”蛻變為承載生活美學的文化物件。
傾囊相授,讓非遺走進大眾生活
“讓非遺走出工坊,走進更多人的生活,連接更多力量”,這是李春紅始終踐行的目標。無論是豫排聯賽周口主場的“文旅集市”,還是定期開展的手工課堂,她都以獨具匠心的方式,為參與者營造沉浸式非遺體驗氛圍,讓更多人感受麻繩編織的魅力。
豫排聯賽期間的“文旅集市”上,李春紅帶著麻繩作品驚艷亮相。她向觀眾耐心講解編織的過程,讓大家在動手實踐中感受非遺魅力。為契合體育賽事主題,她特意趕制“三魚同首”主題團扇、提包。
“‘三魚同首’是周口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象征著團結協作,和體育精神完美契合。”李春紅說,不少觀眾表示“以后看比賽都要帶走一些‘文化加油禮’”。
除了走進賽場,李春紅還經常受邀組織手工課堂,讓非遺融入日常。在課堂上,她從文化講解入手:先耐心講述“三魚同首”象征團結和諧、荷花代表高潔品質的文化內涵,讓參與者深入了解這些文化符號背后的周口故事;再細致演示編織步驟,從麻線裁剪到繩結纏繞,每一個環節都傾囊相授。
在她的指導下,中心城區一家國有保險公司員工創作的《執扇芳華、匠心端午》,成功摘得全國系統內“建功新時代”第三屆創意營銷總決賽二等獎,讓周口非遺在更大舞臺上綻放光彩。
“大家動手編織的不僅是作品,更是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希望我的付出,能在社會上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李春紅說,看到越來越多人愛上麻繩編織,她付出的所有辛苦都值得。
技藝賦能,用麻繩編織民生幸福
在李春紅看來,傳承非遺不是守舊,而是要讓老手藝真正幫老百姓過日子、改善生活。因此,她不僅致力于傳授技藝,更搭建起“技能培訓+作品回收”的幫扶機制,讓麻繩編織成為助力民生的“幸福線”。
多年來,李春紅舉辦公益培訓活動。無論是社區里的下崗職工,還是農村的留守婦女,只要有學習意愿,她都免費教學。從基礎的繩結打法,到復雜的紋樣設計,她耐心講解、反復示范,直到學員們能獨立完成作品。
“有位大姐學了半個月,編的‘三魚同首’鑰匙扣銷路特別好,特意跟我說‘以后在家門口也能掙錢了’。”談及這段幫扶經歷,李春紅的聲音格外有力,眼里滿是欣慰。
如今,李春紅的公益課堂已成為傳播周口非遺文化的重要平臺——在這里,既有漕運歷史的生動解讀,也有繩編技藝的細致教學,吸引著不同年齡段的參與者。她編織的麻繩作品,不僅成為周口文化的“流動名片”,更化作連接非遺與體育、傳統與現代的生動紐帶。
千年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更多周口百姓通過這門手藝,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門路,編織出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陽光透過工作室的窗戶,灑在李春紅指尖的麻繩上。她手中的麻繩靈動地舞動、交織,仿佛在訴說周口的千年故事;而她織就的,不僅是非遺傳承的嶄新圖景,更是周口百姓民生幸福的溫暖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