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峰
今年以來,我市旱澇急轉的極端天氣頻發,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少難題和壓力。在面臨諸多不利因素的情況下,全市上下克難攻艱、戰天斗地,依然奪取了來之不易的豐收。
但是回望這一年作過的難、費過的勁,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極端天氣頻發的情況下,農業的脆弱性還沒有根本消除。時節更迭,萬物有時。秋季是承前啟后的關鍵農時。必須汲取以往經驗教訓,突出抓好秋種秋管工作,強化服務保障,加強播后管理,為明年夏糧豐收夯實基礎。同時,要突出抓好農田水利建設,強化平原易澇區治理,大力開展農村溝渠連通整治,加強常態化管護,切實增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
秋種并非簡單的“種下去”就完事,而是需要在此基礎上對下一個生產周期進行系統性管理。作物從出苗到越冬,是脆弱而關鍵的時期。需密切關注墑情、苗情、病蟲情,科學運籌水肥,促進苗齊苗壯。要強化技術服務與物資保障,推動農技人員下沉一線,指導農戶因時、因地、因苗施策,有效應對可能出現的枯苗、弱苗風險。
從近幾年的實際情況看,農業生產千方百計適應自然漸成常態。農田水利建設正是增強我們與自然博弈能力的關鍵所在。周口作為平原農區,最大的隱憂在于“澇不能排”。實踐也證明,再完善的主干工程,若沒有暢通的“毛細血管”支撐,排澇效果終將大打折扣。當前,我們要抓住有利時機,著力推進農村溝渠連通整治,疏通這些“末梢神經”,形成高效農田水網。同時,要建立常態化管護機制,避免陷入“今年清、明年堵”“平時不維護、用時干著急”的循環,讓水利設施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態,真正筑牢農業防災減災的防線。
按時節看,我們即將進入冬閑,但這片土地能不能孕育出新的豐收希望,每一個節點、每一份努力都很關鍵。唯有在播種時注入更多科技含量,在管理中投入更多心血汗水,在基礎設施上構筑更為堅固防線,我們才能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才能為農業強市建設打下更堅實基礎。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