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紅為患者把脈。
□記者 劉偉 鄭偉元 文/圖
10月23日8時,在太康縣龍曲鎮衛生院,54歲的宋英紅已穿上白大褂開始坐診。這份工作,她已堅守了35年。
宋英紅的中醫啟蒙,源于家庭的影響。她的曾祖父擅長診治疑難重癥;她的爺爺常用蜂巢煮水診治哮喘;她的父親則是當地的赤腳醫生,常背著藥箱為鄉親診治頭痛腦熱。幼年時,她常隨父親背誦中醫經典,“藥到病除”的神奇力量,早早在她心中播下了種子。
1990年,宋英紅從安陽市中醫藥學校針灸推拿專業畢業,來到鄉鎮衛生院開啟行醫之路。行醫初期,她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診療。為夯實理論基礎,她在2000年前后通過自學考入河南中醫學院(現河南中醫藥大學),系統鉆研中醫專業知識。此后,她又赴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進修,將前沿診療經驗融入基層實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診療體系。
在婦科疾病治療方面,宋英紅始終以“補腎健脾疏肝”為核心思路。她認為,婦科病多與肝、脾、腎功能失調相關:腎虛是發病之基,脾虛易生濕濁,肝郁則致氣滯血瘀,三者交織便可引發月經不調、痛經、不孕癥、盆腔炎等。她的補腎基本方由桑寄生、川斷、菟絲子組成,再根據患者證型靈活加減——陰虛加生地、熟地、旱蓮草;濕重加茯苓、澤瀉、薏苡仁;肝郁加柴胡、郁金;血瘀加雞血藤、丹參、赤芍;清熱則用黃芩、敗醬草、蒲公英。她尤其擅長運用溫膽湯系列方劑,隨癥加減治療不孕癥、月經不調等,療效顯著。此外,她的診療范圍還拓展至乳腺病、皮膚病及內科常見病,例如采用銀翹散合桑菊飲加減治療感冒。她始終強調“辨證施治、釜底抽薪”,旨在從根本上調理身體,而非僅僅緩解表面癥狀。
臨床上,經宋英紅治愈的不孕病例常被患者稱道。一位32歲的楊女士6年未孕,伴有帶下偏多、心情煩躁、睡眠欠佳、大便干結等癥狀,舌暗紅苔膩、脈弦滑。宋英紅開出竹茹、枳殼、半夏、茯苓等七味藥。一個月后,楊女士成功妊娠。“壓力大、情緒郁結也可能導致不孕。”宋英紅常提及這句話。在為患者調理身體時,她總不忘叮囑她們放松心情。
如今,宋英紅肩負著第五代中醫傳承者的責任。學習中西醫結合專業的侄女正跟隨她進行臨床實踐。“我們要多培養接班人,多向老百姓科普醫學知識。”她表示,“西醫能救急,中醫善治本。中國人能擁有這兩條健康之路,是十分幸運的。我們必須將這門技藝好好傳承下去,讓其發揚光大。”
三十五載行醫路,宋英紅從跟隨父親誦讀經典的孩子,成長為守護基層女性健康的中醫醫師。她堅守經典,勇擔重任,用一碗碗湯藥、一句句叮嚀,詮釋著基層中醫師的堅守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