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寨村舉行馬扎課堂。
幫群眾抗旱。
柴堂社區牌坊。 村民臉上寫滿幸福。 “十戶長”走訪群眾。 群眾在家門口享受便利生活。 鄲城鄉村美如畫。
□記者 徐松 通訊員 梁博 史斌 文/圖
清晨6時,鄲城縣汲冢鎮柴堂社區“十戶長”柴建勇穿著紅馬甲穿梭在村落里,為獨居老人核驗高齡津貼發放情況,雖是小事,但暖了群眾的心。這是鄲城縣以黨建為引領、用網格織密民生服務網、以“微治理”激活基層效能的生動切片。
今年以來,鄲城縣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論述為統領,聚焦“兩高四著力”,錨定“1+2+4+N”目標任務體系,緊扣市委“16232”總體工作思路,以黨建引領凝聚發展合力,將網格作為基層治理的“最小單元”,通過“黨建牽線、網格織密、服務落地”,讓每個小網格都能成為政策傳遞的“直通車”、矛盾化解的“減壓閥”、民生服務的“便利店”,在豫東大地書寫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的鮮活答卷。
織密“一張網” 兜起民生大小事
織網定格“下實功”。全面整合黨建、綜治、信訪、應急等網格,構建“多網合一”的農村、社區、專屬三類網格體系。全縣共劃分網格3809個,其中農村網格3145個、社區網格282個、專屬網格382個,形成“村(社區)有網、網中有格、格中有人”的治理格局。
“以前,辦事得找綜治、民政等部門。現在找網格員,一次就能辦清。”新城街道秀水社區居民周娟道出鄲城縣“多網合一”的實效。縣里按照“規模適度、便于服務、利于治理”的原則,整合各類網格資源,實現“全域無盲區、服務全覆蓋”。
為讓網格“觸角”更靈敏,汲冢鎮柴堂社區將13個基礎網格細化為127個“十戶單元”,推選老黨員、致富能手擔任“十戶長”,形成“鎮黨委—村網格長—網格員—‘十戶長’”四級聯動機制。石槽鎮為網格員配備“民情三件套”(筆記本、手電筒、便民聯系卡),要求每周走訪網格內所有農戶,確保“群眾訴求早發現、早介入、早解決”。
建強隊伍“出實招”。“黨建鑄魂,把支部建進網格里,讓治理有‘主心骨’。以前,網格辦事‘各自為戰’。現在,有了支部引領,遇事能擰成一股繩。每個黨員聯系5戶至8戶群眾,哪家有需求、哪戶有困難,圖上一目了然。”石槽鎮小曹樓村網格黨支部書記陳錦,指著墻上的“黨員聯戶圖”說。
網格要“活”,黨建是“魂”。為此,鄲城縣推動“支部建在網格上、黨員編入網格中”,實現“每個網格有黨組織、每名黨員有責任區”。創新“三推薦一考察”機制,從黨員干部、致富能手、返鄉青年中選拔網格長915人、網格員4020人,其中專職網格員3420人,打造出一支“懂政策、熟民情、能辦事”的治理隊伍。
今年以來,鄲城縣持續優化村(社區)黨支部書記隊伍、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讓每個網格都有“靠得住、能干事”的“主心骨”。
下活“一盤棋” 激發治理新動能
鄲城縣以黨建為引領,串聯起基層治理的“千條線”,推動治理模式從“分散發力”向“整合聚能”轉變,下活全域治理“一盤棋”。
黨建引領“聚合力”。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的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縣委常委會周調度、專班月推進、督導組常態化督導”機制。創新推行“三薦一考”機制,累計調整村(社區)黨支部書記244名,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30個,實現“班子結構優化、能力顯著提升”,為網格治理筑牢堅實的組織根基。
基層創新“添活力”。激勵基層黨組織探索治理新路徑。石槽鎮通過“支部聯建、產業聯興”,將25個行政村重組為5個聯村網格,盤活閑置廠房,發展小麥精深加工、冬桃種植產業,帶動2300余戶年均增收7800元。汲水鎮押嶺村創新“三色預警+四步調解”機制,將問題分為“藍、黃、紅”三色,搭配網格員初調、鄉賢參調、法律顧問釋法、村民評議定案的“四步調解法”。今年以來,押嶺村12起矛盾糾紛全部化解在村內,無一例越級上訪。錢店鎮后胡行政村的水產專屬網格,推行“統一技術培訓、統一魚苗供應、統一市場銷售”模式,讓51戶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形成“治理賦能產業、產業反哺民生”的良性循環。
數字賦能“增效力”。數字技術讓網格服務“提速”。鄲城縣積極實行“黨建+網格+大數據”治理模式,整合政法、公安、民政等部門數據,搭建跨部門信息共享平臺,網格員通過手機終端實時上報事件,指揮中心按照“簡單事項AI辦、一般事項就地辦、復雜事件吹哨辦”分級響應,推行“線上線下同步、全程可溯可查”。今年以來,平臺處理上報事件6582件,全部辦結,真正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
精細服務見實效 溫暖送到心坎上
“漏水問題當天解決,網格員比家人還貼心!”周娟至今記得,上個月她反映屋頂漏水問題后,網格員劉萍立即聯系物業現場查看,當天完成修繕。這樣的“主動服務”,在鄲城縣的網格里每天都在發生。
鄲城縣持續推動服務資源向網格下沉、治理力量在網格集結,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情在格中聯、心在格中聚”。網格不僅能解“小事”,更能促“發展”。在細微之處見精神,在縱橫交錯間顯智慧。
為保障網格長效運轉,鄲城縣健全“培訓+考核+激勵”機制,今年已培訓網格員3200余人次,推薦89名優秀網格員進入村級后備干部隊伍;建立“負面清單”,對履職不力的網格員嚴肅追責。縣綜治中心統籌14家單位入駐,提供法律、應急等專業支撐,讓網格服務既有“速度”,又有“精度”。
擰緊“一條鏈” 筑牢治理硬支撐
鄲城縣著力構建“責任清晰、處置高效”的全鏈條工作機制,確保基層治理各項任務落地見效。
壓實責任“一條鏈”。實行“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將“五基四化”建設及16個專項行動細化為338項具體任務,明確責任單位、完成時限與量化標準,構建起“縣委統籌—專班牽頭—鄉鎮落實—網格執行”的全流程責任鏈條。
事件處置“一條鏈”。建立“網格發現—平臺派單—部門聯動—結果反饋—群眾評價”的閉環管理機制,群眾可通過手機端對處置結果進行評價,不滿意事項重新交辦,實現群眾訴求“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柴大爺的津貼認證辦好了、周大姐家的屋頂漏水問題解決了……這些“小事”串聯起鄲城群眾的幸福。從黨建引領織密網格到“微治理”激活效能,鄲城縣用實踐證明,基層高效能治理就在群眾身邊的每一件“小事”中,在網格傳遞的每一份“溫暖”里。
從“網”式服務到“棋”式布局,再到“鏈”式管理,鄲城縣以黨建為引領,將高效能治理轉化為群眾可知可感的民生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