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女士到周口精神康復醫院就診時表示,她因長期和家人在育兒觀念上有分歧,負面情緒沒有得到排解,漸漸出現了失眠、不想說話、對以前喜歡的事情沒興趣等癥狀。經醫生診斷,這位女士患上了抑郁癥。
通常情況下,很多人認為“只有經歷天大的事才會得抑郁癥”,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抑郁癥并非單純由某一件具體事件觸發,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抑郁癥的常見病因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抑郁癥發病的基礎。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癥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員患病的風險會比普通人高。但這并不意味著“有遺傳就一定會得病”,它更像是一種“風險提示”,而非“必然結果”。
人們的情緒需要大腦中的神經遞質(如血清素、多巴胺等)來調節,如果這些物質的分泌或傳遞出現失衡,人們就可能出現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等抑郁癥癥狀。
心理因素。每個人的心理特質不同,對壓力的承受能力也不一樣,這些特質可能會成為抑郁癥的“催化劑”。
性格敏感內向。這類人往往對細節、對他人的評價更在意,遇到小事容易鉆牛角尖,容易積壓負面情緒。
抗壓能力較弱。這類人在面對挫折(比如考試失利、工作失誤)時,容易陷入“我不行”“我做不好”的負面思維中,難以快速調整心態,長期下來可能誘發抑郁癥。
社會因素。人們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事件就像壓在心上的“砝碼”,一旦超出自身承受范圍,就可能誘發抑郁癥。
重大生活變故。失業導致的經濟壓力、失戀帶來的情感創傷、親人離世導致的悲痛,這些強烈的負面事件是抑郁癥的常見誘因。
日常瑣碎壓力。長期的家庭矛盾(比如和家人頻繁爭吵)、工作中的慢性壓力(比如長期加班、人際關系緊張),甚至是照顧生病家人的疲憊,這些“不起眼”的壓力積累起來,也可能成為壓垮情緒的“最后一根稻草”。
患病不是錯,不用自責
抑郁癥是一種疾病,就像感冒、高血壓一樣,你不會因為得了感冒而自責,也不會因為得了高血壓而覺得“自己沒用”,抑郁癥也是如此。得抑郁癥不是個人錯誤,更不是“軟弱”的表現。
如果自身或身邊人出現持續兩周以上的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等表現,一定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早干預、早治療,才能更快走出情緒“低谷”,恢復精神健康。②12
(周口精神康復醫院 孫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