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華英創作的面塑作品。

朱華英展示她的面塑作品。
□記者 王吉城 劉華志 文/圖
2025年河南省女子排球城市聯賽(豫排聯賽)周口主場比賽期間,我市文旅部門特意舉辦的“文旅集市”,讓主場變成了展示周口魅力的“移動展廳”。
“文旅集市”上,“華英面塑”的攤位前參觀者絡繹不絕。孩子們踮著腳尖,緊盯著案臺上栩栩如生的“孫悟空”;參賽運動員舉起手機,忙著圍觀周口地標“大鐵牛”……大家被這些制作精美的面塑作品吸引,紛紛駐足拍照、打卡。
攤主朱華英已與面塑相伴三十余年。只見她指尖翻飛間,一團普通的彩面,很快便勾勒出獅子靈動的輪廓——這是她讓非遺“活”在當下的日常。
11月10日,記者走進位于川匯區華耀城街道錦華社區的朱華英面塑工作室,探尋她與非遺面塑背后的故事。
面團里的兒時記憶
走進華英面塑工作室,陽光灑落在貨架上,照亮了琳瑯滿目的面塑作品:身披鎧甲的三國武將怒目圓睜,氣勢凜然;手持金箍棒的孫悟空毛發根根分明,活靈活現;周口“大鐵牛”肌肉線條飽滿有力,盡顯精氣神;仕女裙裾如云,面容秀美如生。
一搓、一挑、一剪……彩色面團在朱華英靈巧的雙手中,不斷變換形態,不一會兒就變成一件件細膩生動的藝術作品。
她笑著舉起手中的黃色面團說:“我對面塑是發自內心的熱愛,這門手藝,也是小時候跟著前輩學來的生活技巧。”
面塑,俗稱“捏面人”,是以面粉、糯米粉、蜂蜜等為原料,制成熟面團后,通過手工捏塑,塑造出花、鳥、魚、蟲、景物、器物等形象的傳統手工作品。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更是民間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與面塑結緣,朱華英有著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小時候過年,奶奶總在灶臺前捏棗花饃,有魚形的、兔形的,蒸好后我根本舍不得吃,總是揣在懷里當寶貝。”回憶起童年往事,朱華英眼里泛出淚花,滿是溫柔。
1979年,朱華英出生于淮陽馮塘的一個普通農家。“那時候家里條件不好,我特別喜歡跟著村里的老藝人學捏泥人,后來試著把面當成‘泥’來用,才發現這小小面團里,竟能捏出一輩子的念想。”她說道。
長大后,早年外出打工的經歷,讓朱華英更深刻地體會到生活的不易。“在外地的時候,我總想起老家的面塑,想家了就自己捏個面人看看,心里頓時就暖和了。”2016年,朱華英決定返鄉發展,后拜師面塑藝人王恩素,專攻人物面塑制作。后來,她成為一些學校的藝術顧問,向年輕的學生們傳授面塑技藝。
“第一次站在講臺上,我怕自己講不好,但看到孩子們盯著面團充滿好奇的眼神時,我就知道,這事兒必須堅持下去。”她希望自己播下的面塑藝術的種子,能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
讓老手藝跟上新時代
在工作室的書架上,整齊擺放著《中國畫線描》《百獸畫譜》等書籍。生活中,朱華英從未停止學習的腳步,她不斷吸收繪畫、彩塑等其他藝術形式的精髓,融入面塑創作,持續精進面塑工藝。
最近,朱華英正在制作客戶定制的“全家福”面塑。她取出不同顏色的面團,嚴格遵循“一印、二捏、三鑲、四滾”的傳統技法:先仔細捏出人物的大致輪廓,再用細竹刀細細刻畫出衣服的褶皺,最后用黑色面團搓成細條,小心翼翼地粘在人物頭上當作“頭發”——一個形象逼真的人物面塑就此成型。
“以前的面塑容易開裂,也不好保存,我反復試驗很多次,在面團里加入能防腐、防裂的特種材料,現在作品能保存好多年。”她指著架子上的面塑作品,向記者介紹道。
面塑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大學問。
朱華英拿起案臺上的人物半成品說:“塑造少年形象時,腰要挺直,但不能太僵硬,要透出少年的朝氣;捏軍禮造型時,手臂的角度要精準,人物的眼神更要明亮有神,得讓看到的人一眼就能想起自己的青春歲月。”
潛心鉆研多年,朱華英的付出終有收獲:2018年,“華英面塑”被列為淮陽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朱華英成為代表性傳承人,其作品也被認定為“淮陽禮物”“陳州特產”;2019年,在第十屆“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中,她的面塑作品榮獲優秀獎;2020年,作品在周口市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評選活動中摘得金獎;2021年,作品《守衛邊疆》成功入選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精品展;2022年,作品《老少頌黨恩·喜迎二十大》入選全國面塑藝術創作展……
她在傳承非遺的道路上,一步步走向成功。如今,她創作的面塑作品已跳出傳統框架,更貼合現代審美。年輕人喜歡卡通人物,她就捏哪吒、孫悟空等卡通形象。
“我還想把周口的伏羲文化、太昊陵元素融入面塑,比如塑造‘伏羲畫卦’的場景,讓周口的面塑作品有自己獨特的標識,被更多人看見。”談及未來的創作方向,朱華英自信地說。
傳承面塑技藝不停歇
“為了讓我更好傳承、教授非遺技藝,川匯區華耀城街道錦華社區為我提供了一間工作室,這讓我更有信心把面塑這門技藝傳承好。每逢節假日,我都會教大家學習制作面塑,看著大家認真的樣子,我打心底里高興。”朱華英說道。
憑借在面塑領域的出色表現,2024年5月,朱華英被授予“周口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近年來,朱華英經常獲邀到中小學校傳授非遺面塑技藝,她還積極參加民間工藝傳承創新基地舉辦的各類活動,盡全力推廣非遺面塑技藝。
在周口師范學院舉辦的2024屆“設計淮陽”畢業設計展暨第七屆創意集市上,她的面塑作品受到師生們的熱烈歡迎。學生們圍著她,紛紛請教面塑與現代設計結合的方法。朱華英拿出自己制作的面塑作品說:“傳統不是‘老古董’,只有和現代設計結合,才能走得更遠、傳得更廣,讓更多年輕人喜歡。”去年,朱華英被聘為周口師范學院設計學院工藝美術課程導師。“這本聘書,對我來說不僅是榮譽和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朱華英指著聘書告訴記者。
“對于熱愛面塑技藝的困境家庭孩子或殘障人士,我愿意無償提供技術指導。我的最大心愿就是看到更多人拿起面團,把這門非遺技藝傳下去,讓指尖上的藝術永遠有溫度、有活力。”朱華英表示,她會繼續在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堅定前行,讓“華英面塑”成為周口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