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載噸包的大貨車在碼頭卸貨。

集裝箱碼頭一角。
□記者 宋風 文/圖
初冬的沙潁河畔,臨港開發區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在中心港范營作業區,岸橋吊臂有序起落,集卡車輛川流不息。隨著一聲悠長的汽笛,滿載集裝箱的貨輪緩緩離港,駛向遠方的大海。這繁忙的景象,見證了周口港從“內河小港”向“國家樞紐”的華麗蛻變。
“周口港的發展速度令人驚嘆!5年前,這里還只是一個年吞吐量千萬噸級的內河小港;如今,已成為淮河流域乃至長江以北規模最大、靠泊能力最強的內河大港。”周口市臨港物流發展中心主任胥凱站在碼頭邊,望著眼前繁忙的景象感慨地說。
這一令人振奮的轉變有著堅實的數據支撐。近年來,周口港的貨物吞吐量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從2020年的1860萬噸一路飆升至2024年的5205萬噸,年均增長率超過30%,占據全省港口貨物吞吐總量的85%以上。更具標志性意義的是集裝箱業務的跨越式發展——這個衡量港口能級和現代化水平的關鍵指標,從2019年的不足1萬標箱,到2024年的16.3萬標箱,實現了超16倍的爆發式增長,創造了內河港口發展的“周口速度”。
“港口大不大,看吞吐量;港口強不強,看集裝箱。”這已成為港口行業的普遍共識,也充分印證了周口港在發展質量上的顯著提升。如今,周口港憑借吞吐量與通航能力的雙重提升,已成為豫貨出海的核心通道和河南省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平臺。“箱通世界、貨運全球”的發展愿景,正在這里從藍圖變為生動的現實。
構建多式聯運新格局
當前,臨港開發區緊抓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的重大機遇,以暢通道、強樞紐、優服務、提智能、促綠色為主線,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培育壯大樞紐經濟,深度融入長三角港口群,全力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從單一的“通江達海”到系統的多式聯運,臨港開發區的樞紐功能實現了質的飛躍。正在緊鑼密鼓建設的集疏運鐵路專用線將實現“最后一公里”的突破,形成高效的“鐵水聯運”無縫對接;寧洛、大廣等高速公路主干線在此立體交匯,構筑起便捷的“公水聯運”網絡體系;而與西華通用機場的聯動規劃,則前瞻性地勾勒出“公鐵空水”四位一體多式聯運的未來發展藍圖,為高附加值、高時效性貨物開辟了空中物流新通道。
“多式聯運的深入推進不僅顯著提升物流效率,更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益海嘉里(周口)公司的成功案例頗具代表性。”該公司物流部門負責人介紹,如今,來自東北優質產區的大豆可以通過由長江、淮河、沙潁河組成的“黃金水道”,實現全程水路運輸直接抵達工廠專用碼頭。相比以往需要經過沿海港口中轉再通過陸路運輸的傳統模式,每噸物流成本可降低約50元。“這個數字看似不大,但對我們這樣年加工量數十萬噸的企業來說,一年就能節省近千萬元的物流成本。”
這種顯著的成本優勢正轉化為產業集聚的強大吸引力。近年來,臨港開發區主動對接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和東南亞新興市場,深度參與“六省七港”戰略合作,高效銜接中歐班列國際物流大通道,成功開辟出一條“公鐵水”多式聯運的現代化物流新通道。據統計,通過多式聯運模式,整體物流成本較單純公路運輸降低30%以上,為“河南制造”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更具優勢的物流解決方案。
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
即將進入“十五五”,臨港開發區將充分發揮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的獨特優勢,做大做強臨港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現代臨港貿易,努力建設成為全省臨港產業核心區和臨港經濟發展先行區,加快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
在擴大對外開放方面,臨港開發區將多措并舉深化對外合作:持續深化與南京港、安徽港航集團等戰略伙伴的合作,維護并優化現有國內航線運營網絡;積極開拓日韓、東南亞等近洋國際市場,創新發展外貿接力航線模式;不斷拓展通往東南亞、歐美、非洲等地區的國際物流服務網絡,建立健全以進境糧食、鐵礦砂、化工產品等為重點的大宗商品進出口雙向集疏運體系;加強與其他內陸港口戰略聯動,著力構建“西煤東送”“東貨西出”的東西雙向多式聯運大通道。
在功能提升方面,臨港開發區將積極申建內河港口海關查驗功能區、保稅物流中心(B型)和自由貿易試驗區聯動創新區,致力于打造設施完備、功能完善的海關監管作業區,全面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便捷通關模式,為外貿企業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通關服務體驗,持續營造國際化營商環境。
培育發展新動能
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臨港開發區著力構建具有持續競爭力的現代化臨港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鏈向中高端邁進。
在發展現代臨港物流業方面,重點發展大宗商品物流、集裝箱物流、冷鏈物流等主導業態,積極拓展口岸物流、國際供應鏈物流等新興業態。規劃建設中心港小集作業區綜合物流基地、大宗商品倉儲加工產業基地、跨境電商與冷鏈物流綜合樞紐等一批重點項目,全面提升現代物流業對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的支撐能力,加快打造區域性物流樞紐。
在提升臨港制造業能級方面,聚焦發展裝備制造、優質鋼材等具有水運優勢的制造業,推動產業基礎高端化和產業鏈現代化。重點建設臨港裝備制造產業園等一批龍頭項目,著力培育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顯著提升臨港制造業的發展質效與規模能級。
在培育現代臨港服務業方面,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和平臺經濟等現代服務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和服務體系。規劃建設華南數字產業園周口中心、臨港產業協同平臺等一批服務業項目,為港口運營和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數字化賦能和軟實力支撐,構建優質產業生態。
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為有效支撐產業發展規劃落地,臨港開發區正在全力推進多個功能性平臺項目建設,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在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著力推動各作業區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持續完善港口基礎設施配套,加強疏港鐵路和公路集疏運體系建設,有序推進智慧港口建設,全面提升港口的規模化、專業化、智能化水平和集疏運效率。重點推進臨港智慧物流信息樞紐、沙潁河智慧航運樞紐等引領性項目建設,打造現代化港口集群。
在專業園區建設方面,充分發揮航運優勢和區域農業特色,重點建設功能性食品產業園、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等特色專業化園區,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規劃建設雙蛋白功能性食品產業園、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等一批創新平臺,充分釋放周口在農業科技和食品研發領域的發展潛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產城融合發展方面,加快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扎實推進教育、醫療、商業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著力構建“半小時高品質便民生活圈”。加快推進黃淮農貿市場改造升級等一批民生項目建設,打造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濱港城區,實現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良性互動。
在由傳統“通道經濟”向現代“樞紐經濟”戰略轉型的進程中,臨港開發區正以一個個標準集裝箱丈量內陸開放的廣度與深度,以一條條多式聯運線路編織輻射全國、聯接世界的物流網絡,在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持續煥發出勃勃生機,向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穩步前進,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