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贏
近日,我市各類會議、培訓現場出現一道清新景象:昔日作為“標配”的精美公文包悄然退場,普通的檔案袋成為新主角。這一棄“包”用“袋”的細微變化,看似是辦公用品的簡單替換,實則是我市作風建設向縱深推進的生動體現,彰顯了黨政機關“帶頭過緊日子”的堅定決心。
棄“包”用“袋”,是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具體實踐。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以來,作風建設從“大刀闊斧”轉向“精雕細琢”,聚焦日常工作的細微之處。會議公文包雖小,卻曾是形式主義、鋪張浪費的隱性載體。如今用低成本檔案袋代替高價公文包,不僅節省了不必要的公共開支,更打破了“重形式、輕實效”的慣性思維,讓作風建設融入會議部署、培訓組織的每個環節,以實際行動回應群眾對廉潔政府的期待。
這一變化的深層意義,蘊含著算好“經濟賬”與“作風賬”的雙重考量。從經濟層面看,檔案袋與公文包成本差距明顯,各類會議、培訓一年累計省下的資金數額可觀,這些資金可更多地投向民生工程、公共服務等關鍵領域,讓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從作風層面講,棄“包”用“袋”傳遞出對公共資源的敬畏之心,向社會釋放出黨政機關“帶頭過緊日子”的明確信號,回歸務實為民的本質。
作風建設無小事,細微之處見真章。2025年修訂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明確要求黨政機關“帶頭過緊日子”,這絕非掛在墻上的標語,而應是融入日常的行動準則。“過緊日子”,從來不是“苦行僧式”的作秀,而是對公共資源的敬畏、對群眾期盼的回應。它不必轟轟烈烈,往往藏在棄“包”用“袋”的選擇里、藏在“雙面打印”的紙張上、藏在“人走燈滅”的細節中……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恰恰是作風轉變最生動的注腳。當節約從“要求”變為“習慣”、從“口號”落到“行動”,黨政機關的公信力便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棄“包”用“袋”不是終點,而是作風建設常態化的起點。全市各級黨政機關應以此為契機,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將節約理念貫穿工作全過程。要梳理工作中的形式主義、鋪張浪費隱患,把省下的資金投向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讓群眾切實感受到作風轉變的實效。
小檔案袋里裝著大作風,小變化中彰顯大擔當。棄“包”用“袋”所蘊含的節約精神、務實態度,是我市推進作風建設的生動縮影。期待更多類似“小變化”不斷涌現,讓“過緊日子”成為常態,讓作風建設成果更好惠及于民。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