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劉猛
“一份冬瓜肉片、一個肉丸子,再加一個饅頭和一碗紫菜湯。”11月7日中午,周口中心城區萬基城東城花園小區的鄭先生熟門熟路地走進附近的幸福大食堂,不一會就吃上了熱氣騰騰的午餐。“一個人在家懶得開火做飯,步行幾百米就到大食堂了,飯菜實惠又對胃口,小區里不少鄰居都愛來。”他邊吃邊說,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出家門步行15分鐘,能解決多少生活難題?在周口中心城區的社區,答案藏在暖意滿滿的食堂里、針線翻飛的小店中、貨品齊全的超市內。社區食堂、生鮮超市、健身場所等配套設施星羅棋布,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搞定”衣食住行所需。
11月8日下午,玖號院小區居民陳女士拿著孩子磨壞拉鏈的衣服,徑直走向小區南側的一家便民縫紉店。“孩子的衣服拉鏈崩開、扣子脫落都是常事,以前要跑好幾條街找維修點,現在到樓下縫紉店幾分鐘就解決了。”陳女士笑著說,店主是熟絡的鄰居,有時她忙不過來了,讓孩子自己送過去也特別放心。
守著縫紉攤的雷女士是位退休工人,這門手藝讓她的退休生活更加充實。“門店是自家的,利用空閑時間幫鄰居修修拉鏈、裁裁褲腳,既能方便大家,自己每個月也能多一筆收入,挺不錯的。”她手里的針線穿梭不停,在縫補衣物的同時,也編織著融洽的鄰里關系。
生活中的小難題,在“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內總能找到解法。搬口便民菜市場附近,一家家電維修店里放滿了各種等待維修的電器。“多虧社區幫忙找了這個好門面,我既能撐起自家生計,又能給大家解決一些生活小難題。”店主田先生擦了擦手上的污油介紹,小到換燒水壺零件,大到上門維修冰箱,只要居民有需要,他都隨叫隨到,“最遠不過15分鐘的路程,保準不耽誤事。”
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區居民為核心服務對象,以步行15分鐘的路程為半徑,集基本消費與品質服務于一體的多業態社區商圈。在文明社區入口,一張“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示意圖格外醒目,養老服務中心、生活超市、農貿市場等場所一目了然,構成了居民生活的“幸福坐標”。
幸福從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下樓就能買到的新鮮水果,是隨時可去的文化空間,是無需奔波就能辦妥的生活瑣事。從柴米油鹽的煙火氣到文化生活的“文藝范”,周口正將居民的“需求清單”逐一轉化為“滿意清單”,讓“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真正成為社區居民的“幸福生活圈”。②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