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記者 何晴) “以前蓋房子靠‘老師傅’的經驗,沒圖紙、缺監管,住著不踏實。現在設計施工都有標準,還有技術人員上門指導,蓋房子放心多了。”近日,商水縣姚集鎮村民趙新合在翻建新房時,面對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督導組的督察暗訪,道出了心中感慨。從“蓋房憑經驗”到“建房講規范”,我市正以“四輪驅動”工作機制破解農房建設治理難題,筑牢安全底線,讓農村自建房既安全又彰顯鄉村特色。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十五五”時期要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現代生活條件短板,創造鄉村優質生活空間。
我市農村自建房長期面臨“建設無標準、質量無保障”的問題:村民建房多找無資質的“草臺班子”,鋼筋配比、地基處理全憑感覺;或沿用老圖紙甚至無圖紙施工,房屋結構安全與抗災能力無從保障;施工過程缺乏有效監管,安全隱患突出,“建了卻建不好、蓋了卻不安全”成為群眾煩心事。
為破解這一難題,我市通過構建科學長效管理機制,創新推出制度、服務、市場、人才“四輪驅動”工作機制,推動農村自建房實現從“無序亂建”到“安全有序”的根本性蝶變。
制度先行,織密安全“防護網”。我市出臺多項規范性文件,構建“市級指導、縣級主導、鄉鎮主責、村級主體”的責任鏈條,將設計、施工、驗收全流程納入閉環監管,實施分類管控機制,從源頭守住安全底線。“現在建房要先備案,工作人員會推薦合格工匠和設計圖集,不合規的方案過不了關。”西華縣西華營鎮自建房審批人員白愛國說。
服務下沉,技術護航“零距離”。11月10日,在鄲城縣石槽鎮一處建房工地上,工程師孫宏坤、劉祥正對照圖紙現場指導施工,確保地基墊層混凝土標號達標,振搗到位,防止沉降開裂。
據介紹,周口各縣(市、區)組建專業技術服務隊,組織工程師、建筑師深入村組,從規劃審核、施工規范到驗收把關提供全流程指導,月均現場服務超200次。同時,各鄉鎮開通建房服務熱線,村民遇到技術難題可隨時獲得專業解答。
建筑下鄉,激活市場“雙贏局”。通過建筑業協會搭建供需平臺,我市引導優質建筑企業下沉鄉村市場,為村民提供“貨比三家”的專業選擇。在項城市王明口鎮便民服務大廳內,“建筑下鄉企業專欄”前常有村民駐足,企業資質、過往案例、聯系方式一目了然。同時,全面推廣省、市、縣編印的標準設計圖集,在鄉鎮服務窗口設置效果圖展板,讓村民輕松選到安全實用、美觀宜居的住房設計方案。選定建房企業的村民黃國玉笑著說:“現在建房企業有資質,圖紙是現成的,花同樣的錢能蓋更安全的房。”
工匠升級,鍛造鄉村“正規軍”。我市創新工匠培育模式,聚焦建房規范、安全標準與新型工藝等核心內容,推出4天“理論精講+現場實操”速成培訓。目前,全市已累計培訓工匠10416人。同時,我市建立動態更新的“鄉村建設工匠名錄”,在鄉鎮大廳公示工匠等級、擅長工種及過往案例,方便村民“按圖索驥”,推動形成了工匠“比技術、比口碑”的良性競爭氛圍。鹿邑縣試量鎮碾李行政村工匠丁國家自豪地展示著自己的結業證書說:“現在培訓學規范,拿證后村民選我更踏實。”
從“安全無保障”到“宜居有品質”,如今,全市農村自建房合規率、群眾滿意度得到顯著提升,一批結構安全、功能完善、風貌協調的現代宜居農房在鄉村拔地而起。“我們將持續深化農村自建房管理改革,不斷完善‘四輪驅動’工作機制,為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持久動力。”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②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