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政府保護起來的古槐。
更新后的古樹名木保護牌。
□記者 張志新 文/圖
11月4日,深秋陽光為項城市光武街道東風社區司老街村披上一層暖色。村中一隅,鐵柵欄圍起的一方天地里,一棵身形奇崛的古槐樹靜靜佇立。它龐大的樹冠亭亭如蓋,在微風中輕搖的深綠色葉片,與斑駁皸裂、滿是歲月刻痕的樹干形成鮮明對比。這便是被民間譽為項城“第一古樹”的千年國槐,一棵穿越兩千年時空,至今依然枝繁葉茂、蒼勁挺拔的綠色“活化石”……
現場見聞: “蒼龍臥野”的生命奇觀
11月4日9時許,記者在司老街村見到了這棵古槐。它的樹身并非挺拔向上,而是以一種倔強的姿態整體向西南方向傾斜,與地面形成約45度夾角,仿佛一位躬身迎客的千年老者。樹干中部早已裂成兩半,中間以柱石支撐,防止其進一步傾覆。
近看,樹皮如龍鱗般斑駁脫落,老枝虬蟠盤曲,盡顯滄桑;遠觀,整棵樹宛若一條昂首挺背、蓄勢待發的蒼龍,在秋日晴空下撐起一片生機勃勃的“綠云”,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你別看它歪著身子,可每年開花結果一點不含糊,生命力旺著呢!”一位在附近居住的村民自豪地告訴記者。
槐樹,又名國槐,冠以“國”字,可見其古老。
國槐因寓意“眷念家國”而備受海外游子青睞,成為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之一。
歷史溯源: “南頓漢槐”的千年身世
據《項城市南頓鎮志》記載,此樹身彎曲且中部分裂,有“蒼龍”之姿。民間普遍傳說它植于漢代,故被尊稱為“南頓漢槐”。
因其悠久的歷史和重要的文化價值,2005年,這棵漢槐被項城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獲得了“文物身份”。
至于這棵古槐為何歪斜生長,當地流傳著兩個動人的傳說。
其一與光武帝劉秀有關。相傳劉秀被王莽追擊,途經南頓時遇大雨,遂在此槐樹下避雨并將戰馬拴于樹干。追兵驟至,情急之下韁繩難解,劉秀躍馬掙脫,巨大的力量將槐樹拖倒,最終繩斷而去,古槐也就此成了如今傾斜的模樣。
另一個傳說更為神奇,也與光武帝劉秀有關,稱樹上曾住著“老槐爺”,專司掌管南頓鎮十八窯銀子,因劉秀一句“如少一窯,找老槐樹要”的戲言,老槐樹竟被“嚇死”,兩年后才重新發芽,在后人的精心培土澆灌下,才恢復今日的繁茂。
這些口耳相傳的故事,雖已無從考證,卻為古樹賦予了靈魂,讓它不僅是自然造物,更成為地方集體記憶與情感寄托的載體。
保護之路:從民間守護到制度性呵護
古樹的長壽,離不開一代代人的悉心呵護。
司老街村黨支部副書記司兆力向記者詳細介紹了這棵“鎮村之寶”的保護歷程。
“為了保護它,我們想了不少辦法。”司兆力說。早在2004年,南頓鎮人民政府就在古樹四周修筑了約50厘米高的磚石圍墻,并刻記曰:“傳說該樹植于漢朝,故又稱‘漢槐’,高約4米,直徑約1米。老槐樹雖歷經2000多年的歷史,風吹雨蝕,仍根深葉茂。”這是有記載的早期官方保護措施。
2018年6月,項城市人民政府設立了標準的古樹名木保護牌,科學標注了樹齡、等級等信息,使其管理邁入標準化軌道。
2019年是這棵古槐的“高光之年”。這一年,項城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8次會議正式批準國槐為項城市市樹、蓮花為市花。
這頂“市樹”的桂冠,讓這棵千年漢槐的文化象征意義提升到了城市高度。
因擔憂磚石圍墻仍不足以完全隔絕人為干擾,項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于2019年在該樹原有圍墻基礎上,加裝了一米多高的鐵柵欄,形成了雙重物理防護,體現了當地“精心呵護”的態度。
最新的保護措施在今年6月實施,項城市人民政府為其換上了最新的古樹名木保護牌。這棵古樹被編號為41168100027,科屬、樹齡(約2000年)、等級(一級)、樹高(4.3米)、胸圍(0.87米)等數據一目了然。
這張新標牌如同一張精細的電子身份證,標志著保護工作的科學化與精細化水平再上新臺階。
時代回響:守護年輪 即是守護城市之魂
從磚墻到鐵欄,從民間傳說到“市樹”之名,從粗略估算到精確測量,項城千年漢槐的保護歷程,正是中國社會生態文明意識覺醒與發展的一個縮影。
項城這棵漢槐,歷經兩千年風雨雪霜,至今仍能向陽而生、枝葉婆娑,本身就是一場生命的奇跡。而這項奇跡的延續,一半源于其自身強大的生命力,另一半,則無疑得益于古往今來官方與民間對其持之以恒的珍視與保護。
項城市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古樹名木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是一座城市厚重的歷史年輪、獨特的靈魂和活的記憶,是比任何石碑都更為生動的歷史“見證者”。保護古樹名木,不僅僅是保護一棵樹,更是保護我們共同的生態財富、歷史根脈與文化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