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1月8日是第26個中國記者節。11月6日,在周口市“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中,全市10名新聞工作者依次登臺,詳細講述了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采訪歷程。這些生動故事,全方位展現了我市新聞工作者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精神特質與使命擔當,為新時代新征程上全市團結一心、共同奮斗匯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周口日報社姚珂:老繭是記者的另一種“愛的印記”
□記者 黃佳
“手上的老繭是新聞助農人最引以為豪的印記。”在11月6日舉行的周口市“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中,周口日報社記者姚珂動情講述作為一名新聞人助農解民憂的故事。
2024年5月18日,周口日報社成立助農助企團隊,由7名年輕記者組成,姚珂是其中一員。他的第一次助農,是在淮陽區馮塘鄉的菠菜地。姚珂回憶當時的場景,62歲的馮塘鄉菜農雷大叔蹲在地頭,看著大片的菠菜發愁。那一刻,姚珂意識到,記者不僅要記錄時代,更要為群眾排憂解難。于是,他和團隊的小伙伴白天薅菠菜、裝筐,晚上直播帶貨,使雷大叔的13畝菠菜兩天內銷售一空。看著雷大叔盯著微信轉賬記錄笑出褶子的臉,姚珂真切感受到了記者的社會價值。
今年國慶節假期,姚珂和團隊小伙伴也沒休息。他們幫商水縣姚集鎮76歲的老張賣秋月梨。姚珂說,由于兒女不在身邊,老張孤零零守著13畝梨園,雨一停就急著摘梨。姚珂和團隊幫老張運梨、剝套袋、挑壞果、打包。秋月梨賣完那天,老張激動得話都說不完整,翻來覆去只有“太感謝了”。姚珂說:“每一個訂單,都承載著果農們的希望;每一次介紹,都關系著果農們的切身利益。我雖然工作辛苦,心里卻滿是成就感。”
今年,在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的幫助下,團隊助農工作再上新臺階。淖毛湖農場的哈密瓜、阿克蘇的糖心蘋果……數千里外的新疆特產通過直播走進了千家萬戶。
掌心的老繭,雖粗糙卻藏著記者柔軟心意;直播間的汗水,雖咸澀卻浸潤著記者真摯情感。老繭與汗水,是記者投身助農事業的見證,是另一種“愛的印記”。
鄲城縣融媒體中心楊力帆:努力踐行“四力” 講好群眾故事
□記者 黃佳
楊力帆是鄲城縣融媒體中心的一名記者。2019年剛入行時,楊力帆和許多年輕記者一樣,渴望報道驚天動地的大新聞。然而,隨著一次次下基層的采訪報道,她的想法發生了轉變。
楊力帆說,好的新聞,不僅要聚焦那些備受矚目的宏大場面,還要關注普通的個體。她在筆記本里寫下這樣一句話激勵自己:“每一個普通人都不平凡,每一份微小的付出都可以匯聚成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
5年間,楊力帆的報道風格呈現出獨特的魅力。在報道鄲城縣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所取得的成績時,她沒有停留在表面的數據和成果展示上,而是詳細記錄科技在農業領域發揮的巨大作用,比如新型農業機械如何提高生產效率、智能灌溉系統怎樣精準調控水資源等。她還走進田間地頭,與農民深入交流,了解他們從傳統的種植觀念逐漸轉變為積極接受新事物、勇于嘗試使用新技術的過程。
這些帶著泥土芬芳的報道,真實而生動地展現了農村的發展變化,傳遞著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為推進農業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用腳步丈量土地,用筆觸記錄時代。“把‘四力’踐行好,是對自己的要求。”楊力帆說。在她看來,腳力是深入基層的基石,只有走進田間地頭、工廠車間,才能捕捉到最鮮活的新聞素材;眼力是洞察真相的關鍵,要從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抽絲剝繭,發現問題的本質;腦力是深度思考的保障,需對所見所聞進行理性分析,提煉出有價值的觀點;筆力則是傳播力量的途徑,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將故事呈現給大眾。
鹿邑縣融媒體中心師亞蕾:用筆墨和鏡頭守住記憶前哨
□記者 田亞楠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鹿邑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師亞蕾采訪了98歲的抗戰老兵張林。她通過筆與鏡頭,揭開了一段關于堅守的動人故事,讓讀者得以觸摸那段滾燙的歷史。
在師亞蕾的采訪中,由于張林老人已近百歲,歲月的侵蝕讓她記憶模糊,交流中常以“忘了忘了”回應。然而師亞蕾發現,當《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響起時,張林老人微駝的脊背悄悄挺直,布滿皺紋的手顫顫巍巍放在胸口,眼神瞬間清亮堅定,還能準確接唱歌詞,聲音沙啞卻格外清晰。
作為從周口走出的抗戰老兵,張林曾在前線承擔“分揀”傷員的工作,這是前線救治傷員的第一關。在孟良崮戰役的硝煙中,她湊到擔架旁對著戰士耳朵吼著“分揀”重傷員;抗美援朝的冰天雪地里,她的手凍僵握不住筆,就用石頭在地上劃“重”“輕”的字樣標記。張林說,“分揀”傷員時哼著國歌,心里就不慌,堅信能保住更多戰友的生命。
據公益組織不完全統計,全國健在的抗戰老兵已不足3000人,張林便是其中之一。80年來,她從17歲的姑娘變成了近百歲老人,當年的吶喊與標記的石頭已湮沒在歲月中,唯有國歌聲讓她的記憶清晰如初。最讓師亞蕾感到震撼的是,當她唱到“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時,聲調突然拔高,脊背挺得筆直,仿佛變回在炮火中堅守生命防線的年輕女戰士。
師亞蕾說,那次采訪讓她深刻理解“好故事”的意義。張林用堅守守住生命前哨,而新聞人要用筆和鏡頭守住真相與記憶的前哨。如今,張林的故事不僅是她個人回憶,還應該成為傳承民族精神的紐帶,提醒人們銘記歷史、堅守初心。
周口廣播電視臺盧海航:一位記者的“生命答卷”
□記者 劉猛
今年9月,一篇題為《追尋周憲飛》的新聞報道深深感動了全市廣大新聞工作者。這位集記者與駐村第一書記身份于一身的中年人,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堅守在基層,用熱血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和新聞人的職責與使命。
11月6日,在周口市“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中,既是周憲飛同行又是同事的盧海航代替周憲飛站在臺上,向觀眾講述一位記者的“生命答卷”和他還未來得及講述的故事。
周口廣播電視臺B區2樓融媒體新聞廣播中心,是周憲飛駐村前工作的地方,在這里,記者見到了講述人盧海航。“周老師擔任導播兼記者,一做就是近20年。他工作踏實,待人特別熱情……至今我也不敢相信他就這么走了。”盧海航說。
周憲飛愛崗敬業的精神讓盧海航敬佩不已,因為他總是主動承擔最艱巨的采訪任務、化解最難纏的矛盾,是大家口中的“拼命三郎”。盧海航說:“記者既要保持新聞的客觀性,又要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確實不容易。我會沿著周憲飛的足跡,努力前行。”
在盧海航看來,作為記者,周憲飛堅守新聞人的良知和底線;作為駐村第一書記,他更是全心投入新角色,深入了解村情,探尋產業振興路徑。
“記者只有深入基層,把鏡頭和話筒對準群眾,才能寫出精彩的新聞報道,才能更好地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盧海航說。
代替周憲飛講出的故事,成為盧海航職業生涯中最難忘的經歷。“我想說,謝謝你,我的同事,一位用腳下泥土的芳香鑄就民生溫度的優秀記者,是你用生命告訴我們:新聞的根,在基層;記者的魂,在人民。”盧海航說。
項城市融媒體中心馮夢珂:用熱忱記錄溫暖 用腳步丈量土地
□記者 王凱
“我愿永遠堅守在新聞一線,用熱忱記錄溫暖,用腳步丈量土地。這是新聞工作者的初心,更是新時代記者的擔當!”在項城市融媒體中心從事新聞工作已經10年的馮夢珂談起新聞工作頗有感慨。
“到一線去,才能看到不一樣的‘亮點’。”馮夢珂說,那些小事往往會讓你“眼前一亮”。
今年夏天,馮夢珂接到采訪任務——采訪一位叫李磊的鄉村教師。“看了采訪對象的介紹材料,第一感覺很官方。后來,在和采訪對象面對面交談時,效果也不好,對一些問題,采訪對象認為就是在做本職工作,沒啥值得說的。”馮夢珂說,雖然任務完成了,但她對采訪結果并不滿意。
“我相信李老師的身上一定有故事可以挖掘,只是他不善于表達,或者是我沒找到關鍵點。”調整思路后,馮夢珂再次和李老師取得聯系。這次馮夢珂選擇跟在李老師身后,認真了解他工作的點點滴滴。讓馮夢珂沒想到的是,辦公室的一口鍋讓李老師打開了話匣子。馮夢珂了解到,這已經是李老師用來給學生煮面的第七口鍋了。“李老師從18歲站上講臺,就用一口口鐵鍋,為學生煮了整整29年的面,培養出了127名大學生、36名公務員、17名軍人。”馮夢珂說,“后面的采訪非常順利,我也被李老師的精神所感動,于是為這篇稿件命名為《一碗面熬成了鄉村孩子的‘人生高湯’》。”
回想起此次采訪,馮夢珂說,那些扎根鄉村的教師、醫生、駐村干部……他們身上很多“閃光點”往往隱藏在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中,這些都值得新聞工作者去挖掘。新聞工作者就是要用筆和鏡頭到一線去記錄生活,才能寫出帶著泥土氣息的好作品。
周口廣播電視臺袁琦:用鏡頭傳承周口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精湛的古老技藝到巧奪天工的手工藝品,這些承載著先輩智慧和情感的文化瑰寶,您是不是感到非常親切和熟悉呢?”這是周口廣播電視臺制作的《非遺周口》節目,拍攝內容是我市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是這檔節目的編導和記者袁琦。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到河南洛陽考察調研。在龍門石窟,他察看石窟整體布局風貌和代表性窟龕、造像,叮囑現場的文物保護工作者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這讓我不斷思索:我們鏡頭究竟該對準什么?直到遇見夏明月老人,我找到了答案。
夏明月老人是周家口木版年畫第六代傳承人。在拍攝過程中,我認真觀察夏明月老人選材、刻板、印刷。夏明月那布滿老繭卻依然靈巧的雙手,在梨木板上刻出一道道精美紋路,我們的鏡頭緊緊跟隨,捕捉著每一個細微動作。我深知,這些看似平常的瞬間,正是非遺傳承的精髓所在。
同時,我更明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靠的是一代代人的“舍不得”。我們的使命,就是把這份“舍不得”變成更多人的“看得見”。當有人因為看了《非遺周口》節目,特意去購買年畫、品嘗果子,我明白,原來記者的筆與文字,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有力工具。而最好的新聞故事,就在那些堅守者眼角的皺紋里,在傳承者綻放的笑容里,在老手藝煥發新生的每一處肌理里。(記者 黃佳 理)
項城市融媒體中心任雪源:書寫駐村干部與群眾魚水情
針對基層治理中“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現實難題,我曾無數次思考,面對繁雜多樣的群眾訴求,如何精準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直到我遇到了社區民警丁高嶺。
老丁個子不高,當社區民警19年,自行車騎壞了18輛。他知道,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便把項城的外賣小哥、代駕師傅這些“活地圖”召集起來,成立“小哥議事會”。這些小哥就是“基層治理觀察員”,就是“管事的”。每周二,他們圍坐在一起,問題當場提,辦法大家想,丁高嶺做記錄,相關單位解決。如今,小哥議事會已有501名成員,有騎手、代駕、物業人員、民警、退伍老兵和熱心居民等。以前說“基層治理”,我總覺得是個抽象的詞,在小哥議事會這里,我明白了,它特別具體,小到一盞路燈不亮,大到幾百戶居民的吃水問題。
采訪中我了解到一組數據:議事會成立736天,成員累計走訪群眾38654戶,記錄民情日志132本,解決實際困難3682件,化解矛盾糾紛3925起。他們的夢想就是讓項城的美好一直美好下去,讓樓上的鄰居和樓下的商戶能在一張桌上嘮嗑,讓新搬來的年輕人和住了半輩子的老街坊能在同一個院子里商量事兒,讓村里的“老理兒”和城里的新規矩能擰到一塊。
今年是我在項城市融媒體中心做記者的第六年,我也有幸成為501個“管事的”中的一員。我很樂意跟他們圍坐在一起,用筆和鏡頭,對準條條街巷,對準萬家燈火,去聽最真實的聲音,去講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記者 王凱 整理)
太康縣融媒體中心劉昱含:講好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里有一封有些褶皺的挽留信,信紙上密密麻麻簽滿了99個人的名字,每個名字上都摁了鮮紅的手指印。99個紅手印,挽留的是誰呢?
作為一名記者,我走過很多路,聽過很多故事,但有一條路、一個人,一段長達10年的堅守,深深地鐫刻在我的心里,每每想起,都讓我熱淚盈眶、心潮澎湃。這條路,在太康縣馬廠鎮前何村;這個人,是周口市稅務局干部韓宇南;這封挽留信,是前何村村民為挽留韓宇南而寫的。
2021年,是我職業生涯的起點。當我第一次見到韓宇南時,他腳上那雙沾滿干泥點、鞋幫帶著劃痕的舊皮鞋,瞬間抓住了我的目光。就是這雙鞋,在2015年,陪著他“遛著墻根兒”,踏進了那個“水坑連水坑”的深度貧困村——前何村。
彼時的前何村,孩子上學要大人背著蹚泥水。韓宇南立下誓言:既然來了,就要干出個樣子!修路只是第一步,如何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是更大的挑戰。韓宇南看準了辣椒種植,群眾卻因怕賠錢而退縮。為了打消村民顧慮,他自掏腰包8萬元,買下辣椒種子,向村民承諾:“賺了是你們的,賠了算我的!”
有人說他傻,他卻甘愿為村民冒這“傻氣”。這“傻氣”換來了村民們豐收的喜悅,從辣椒到紅高粱,再到溫室大棚,他用一個個扎實的產業,溫暖了鄉親們的心,也讓鄉親們挺直了腰桿。
我講述的故事只是中華大地上駐村幫扶工作的一個縮影。10年來,河南數萬名駐村干部用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囑托,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這正是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精神密碼。
(記者 王凱 整理)
淮陽區融媒體中心秦慕嬋:做融媒時代的“六邊形戰士”
如果穿越回三百年前,您覺得記者最像哪種人?是宮廷里的史官、茶館里的說書人,還是仗劍走天涯的俠客?其實都不是,今天的我們,早已進化成融合所有特質的“六邊形戰士PLUS版”!
今年4月,我了解到魯臺鎮蔡河口村八旬老人朱林廣夫婦拾荒助學的故事。但最開始我還在想,我們身邊真有品德高尚到如此程度的人嗎?多次采訪后,兩位老人身上傳遞出來的信息既豐富又感人。尤其是聽到邵玉梅老人說“他們要一輩子做好事,直到去世為止”時,我幾乎要落淚。
我暗暗發誓,一定要把兩位老人的故事傳播出去。歷經一個多月拍攝剪輯,片子終于制作好了,被命名為《半個世紀的心愿》。后來,我特別驕傲,作為媒體人,我們向社會傳遞了崇德向善的正能量,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
新時代的媒體人不僅是傳遞信息的“橋”,還是服務大眾的“路”。今年2月,淮陽區人社局開展了為期3天的線下“春風行動”招聘會。我們主動出擊,利用“淮陽融媒”抖音號進行現場直播,不到3個小時,直播間就引來數十萬人觀看。
另外,我們還在抖音上創建20多個群,從2月份到現在一共進行了50多場招工直播,發布公益招聘信息400余條,幫助6000多人實現家門口就業。
時代在變,科技在變,我們媒體人也在變,但不管怎么變,媒體人骨子里的兩種基因永遠不變:鐵肩擔道義——永遠做真相的守護者;妙手著文章——永遠做溫暖的傳播者。
(記者 劉猛 整理)
鄲城縣融媒體中心劉琳格:把勛章藏進時光里
初秋的鄲城縣汲冢鎮丁樓村,99歲的丁相廷坐在藤椅上,左眼的空洞與右腿上的疤痕在陽光下格外醒目。當指尖撫過老人身上十余處深淺不一的傷疤時,一段塵封80余年的烽火歲月緩緩展開。
1940年,14歲的放牛娃丁相廷在湖北羅山毅然參軍,3天后成為新四軍第五師師長李先念的通信員與警衛戰士。“李師長待我們像親人,我受傷時還來看過我。”老人談及往事,眼中閃過光亮。在湖北廣水的一次游擊戰中,子彈擊穿他的右腿,留下終身印記;一次偵查遇敵,他藏身門后擊斃五六名日軍;更與戰友用步槍創造擊落日機的奇跡。
抗戰勝利后,他親歷了中原突圍戰,在玉皇山下離敵三四丈處連發三梭子彈,見證李先念指揮部隊撕開重圍。1947年的一次沖鋒中,一顆子彈擊中了他的左眼,眼球當場脫落。周恩來、董必武布置戰局的場景,至今仍清晰地印在他的腦海里。
1949年,在四野南下途中的一場重病,讓思母心切的他離開部隊。“全中國都解放了,不要再拼命了!”母親的叮囑讓這位戰功赫赫的戰士從此扎根鄉野。1951年,鄲城縣武裝部補發的復員證與二級甲等殘疾證被他默默包起,軍功章則藏進布包,一藏就是大半個世紀。
“犧牲的才是英雄,我活著已是福氣。”面對勸他找老領導的人,老人斷然拒絕。
采訪尾聲,當被問到對年輕人的寄語時,老人沉默良久,說:“現在的好日子,是戰友用命換來的…… 要珍惜!”這句樸素的話,恰是對他藏起榮耀、耕耘歲月的最好注解。
(記者 田亞楠 整理)
新聞現場,就是記者的主戰場
□劉猛
在信息爆炸時代,新聞如潮水般涌來,充斥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然而,在這紛繁復雜的信息海洋中,新聞現場始終是記者不可替代的主戰場,那是他們挖掘真相、傳遞價值、堅守使命的核心陣地。
11月6日,周口市“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成功舉辦。從田間地頭到城市社區,記者的身影一直都在;從講好群眾故事到尋訪紅色印記,記者的腳步和筆尖始終沾著泥土;從腳踏實地改文風到努力做“六邊形戰士”,融媒時代的記者從未放棄對能力素養的提升。
真實是新聞的本質所在,新聞現場則是真實的來源。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聞工作者開始依賴AI進行創作,新聞作品的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當技術賦能讓“不在場”成為可能——遠程連線搶“獨家”、二創加工拼碎片、智能拼接造幻象……我們更需要追問:記者的主戰場究竟該在哪里?
答案就藏在記者的職業基因里。習近平總書記勉勵新聞工作者“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其中“腳力”是新聞人的生命線。技術可以復制畫面,卻復制不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算法能推送信息,卻表達不出人們天然流露出的情感。只有深入基層,用腳步丈量土地,才能用眼力捕捉細節、用腦力提煉思考、用筆力記錄時代,讓更多事實真相、生動實踐、鮮活人物躍然紙上。
好故事講到哪里,聲音就傳播到哪里。媒體融合時代,傳播形態在變,技術手段在變,但新聞人的信念與情懷未曾改變。從黨媒直播助農、打通產銷堵點,到新聞客戶端設置幫辦欄目、實現為民解憂,他們以創新突破傳播壁壘,以技術提升服務能級,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在眾聲喧嘩中奏響主流強音。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是一千多年前蘇東坡發出的疑問。即使在今天,身處現場“目見耳聞”仍是對一名記者最基本的要求。廣大新聞工作者要牢記職責使命,俯下身子,到現場去,以生動的筆觸、雋永的畫面、精彩的鏡頭,全媒聯動,多角度、立體式、全方位展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軌跡,不斷提升黨媒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