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工為老人理發。

社工和老人一起做游戲。
□記者 侯俊豫 李國閣 通訊員 白雷 文/圖
“這里環境好、設施齊全,專業人員服務很貼心,真是養老的好地方!”11月5日,在淮陽區中心敬老院的活動室里,97歲的張玉英正悠閑地做理療,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平日里,她或與幾位老友聊天,或觀看喜愛的電視節目,晚年生活快樂而充實。
張玉英的晚年幸福生活,正是淮陽區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從“養老難”到“養得好”,從“有保障”到“有品質”,淮陽區以守正創新、開拓進取的精神,積極探索全域養老服務新路徑。
1
從“老破小”到“安心家” 養老設施煥新顏
曾幾何時,設施陳舊、服務單一、安全隱患突出,是困擾不少城鄉養老機構的現實難題。淮陽區部分鄉鎮養老機構由于建設年代較早,已難以滿足現代養老服務需求,一些民辦機構也因缺乏規范管理而存在風險。
面對上述問題,淮陽區堅持破立并舉,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深入開展“五大排查”行動,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老破小”幸福院和民辦養老機構開展專項整治。全區累計撤并養老院23所、整改提升養老院5所,并對保留的45家養老機構消防審驗歷史遺留問題進行全面化解,筑牢安全運營的制度底線。
破舊更需立新。淮陽區以城區為重點,著力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通過盤活閑置公共資源,將原縣委機關大院、縣糧食局辦公樓改造為區第一、第二養老服務中心,規劃建設中心敬老院、沁園春醫療養老社區,投資改造西城社區育德等7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目前,全區已實現每個街道1處養老服務設施,每個社區1處養老服務場所,累計改造面積3萬平方米,設置床位572張,城區養老服務的可及性與專業性同步提升。
2
“養老不離家” 農村老人心愿實現了
“養老不離家”是許多農村老人最樸素的愿望。鄭集鄉鄧樓村70多歲的鄧同尚對此感受尤為深刻。他雖有一兒一女,但子女長期在外務工,家中無人照料其生活起居。“孩子在外面不容易,我不想給他們添麻煩。”鄧同尚的話道出了許多農村空巢老人的心聲。
轉機出現在官路邊村老年驛站的建成。經家人協商,鄧同尚入住該驛站。因曾患中風,鄧同尚初來時需依靠代步車行走。在這里,鄧同尚不僅能享受到營養均衡的餐飲、專業化的日常照護和健康監護,還能接受系統的康復訓練。“現在好了,人胖了,精神頭足了,走路也有勁了。”鄧同尚開心地說。如今,鄧同尚的生活質量得到保障,幸福感顯著增強。鄧同尚的經歷是淮陽區破解農村養老難題的一個縮影。
在鄉村,淮陽區對14家敬老院進行改造,推動其轉型為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將曹河鄉朱莊小學、大連鄉谷堆莊小學等12處閑置校舍改造為社會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對魯臺鎮葛營、大連鄉大朱等10個村級養老服務站點進行改造升級,完善設施,拓展功能,為周邊老人提供日間照料和助餐等服務,切實打通農村養老“最后一公里”,逐步形成多元化供給格局,實現農村養老服務網絡全覆蓋。
3
醫養結合讓養老更有“醫”靠
在養老與醫療深度融合方面,淮陽區探索出獨具特色的發展路徑。
王店街道區域養老服務中心與淮陽區第二醫療集團王店分院建立緊密協作機制,實現互聯互通。該中心開通就醫綠色通道,醫護人員可在3分鐘內抵達養老中心處理緊急情況。“以前老人生病,我們要聯系醫院、找醫生。現在醫生就在身邊,心里踏實多了。”該中心護理員李秀平開心地說。
在醫養康養領域,淮陽區依托淮陽5A級景區資源稟賦,積極發展“文旅+養老”模式。新建的淮陽沁園春醫療養老社區、淮陽區中心敬老院均與銀齡世界(周口)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簽訂委托運營協議,共同探索康養旅居服務模式,吸引外地老年群體來淮陽休閑養老,領略古城自然風光。淮陽區還根據老年人“健康養生、喜愛旅行、追求品質”等多樣化需求,實施“南飛過冬、北漂避暑”老年旅行項目,推動中老年群體享受全國范圍內的康養換住服務,開創“養老+文旅”融合發展新局面,讓老年人晚年生活煥發新光彩。
4
專業力量賦能 養老服務提質增效
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專業力量是關鍵。淮陽區積極引入專業運營力量,通過市場化運作,先后引進河南厚樸、上海天佑、海南銀齡等大型養老服務企業,以公建民營等模式推進高標準運營,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持續提升全區養老服務標準化與專業化服務水平。目前,該區24所民辦養老機構實現專業化管理,服務滿意度超95%。
養老機構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直接關系到養老服務的質量。淮陽區組織開展護理技能、應急處置等培訓,實現從業人員持證上崗率100%。同時,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招錄專業社會工作者等方式,不斷充實基層養老服務隊伍,有效保障服務力量的穩定性與專業性。
在推動養老服務智能化、精準化發展方面,淮陽區圍繞老年人的實際需求,提供助餐、助浴、助潔等“六助”服務,實現養老服務需求與供給高效匹配。智慧養老逐步成為提升全區養老服務質量的重要支撐。
5
強化要素保障 筑牢可持續發展基礎
養老服務事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用地、用房、資金投入等要素保障,淮陽區嚴格落實人均不少于0.2平方米的標準,將養老服務設施用地納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明確要求新建居民住宅區按每百戶不低于30平方米的標準配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用房。目前,該區已有9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投入使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能力得到有效增強。在財政投入方面,該區每年將財政預算收入的2%用于養老服務。對登記備案的養老機構,按每張床位1500元~20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按實際入住老年人每人每月100元的標準發放運營補貼。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鼓勵將公益慈善募捐資金用于養老設施建設和助老服務,加快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養老工作是民生大事,更是民心工程。淮陽區堅持標準化建設、連鎖化運營、品牌化打造、智能化服務、規范化管理,全面提升養老服務品質;積極發揮政策效能,激發各類服務主體活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構建起居家、村(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為這座古城穩穩托起幸福“夕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