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彥章 徐啟峰
11月3日6時許,西華縣東王營林場的“東籬野趣”養雞場內,草尖凝露,晨光初透。雞群漸漸蘇醒,隨著一只公雞昂首高啼,幾十只公雞接連應和,“喔喔啼——喔喔啼——”,林間回蕩起高亢的晨曲。
場主張曉東起得比雞還早。聽到打鳴,他走進茂密的林地,打開雞棚,放出雞群,開始投喂。飼料由玉米、豆粕和麩皮混合而成。霜降已過,投喂量比夏季稍多——母雞吃得飽,才能多下蛋。
這片養雞場占地約30畝,在萬畝林場中不過是一隅僻靜之地,但對1000多只雞來說,已是足夠廣闊的天地,足以釋放天性、自在生活。
“我養的是自由的雞,雞產的是健康的蛋。”談起養雞經歷,張曉東語氣堅定。他是西華縣人,年輕時曾在另一片林場工作。一次參觀現代化養雞場的經歷,讓他深受觸動:肉雞、蛋雞終日困于籠中,走出籠子之日,便是生命終結之時。“不自由,毋寧死。這樣的雞和蛋,能好吃嗎?”他對這樣的養殖方式不以為然。
他曾幾次嘗試走出林場、自主創業,卻屢屢受挫,最終選擇回到最熟悉的土地,在更靠近周口市區的東王營林場養起了雞。年過半百,這一次,他能成功嗎?
他認準一個道理:堅持完全生態綠色的養殖方式,哪怕不賺錢。養殖籠養雞時,會使用抗生素和激素防病,他的走地雞只用疫苗和中藥水;籠養雞靠人工光照促進產蛋,他卻讓雞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結果就是,籠養蛋雞一天產一枚大蛋,他的走地雞則兩三天才產一枚小蛋,產量雖低,但味道鮮美、安全健康,吃過者沒有不稱贊的。
雞群吃過食,便在林間信步漫游。林地松軟,落葉滿地,它們邊走邊啄,偶爾翻出幾條小蟲,便算是一頓加餐。兩只公雞不知何故斗了起來,豎起羽毛、張開翅膀,戰況激烈,約莫兩分鐘才偃旗息鼓。好斗的公雞,果然名不虛傳。
母雞陸續飛進雞窩下蛋。從上午9時到下午5時,雞蛋不斷產出,一天能收五六百枚。“咯咯嗒——”,母雞下蛋后的歡叫聲此起彼伏,在林間回蕩。
突然,雞群中響起一陣緊張急促的“咕喔——咕喔”聲。它們停止覓食,齊齊仰頭望天。一只隼疾速掠過,見無機可乘,振翅遠去。這片林場上空常年有鷹、隼盤旋,對雞群構成不小威脅。但散養的雞警覺性高、活動能力強,天敵并不容易得手。張曉東說,一旦發現鷹隼來襲,工人會立即拿起竹竿驅趕,但絕不能用槍——“它們畢竟是保護動物。”
到了夜晚,黃鼠狼會悄悄潛入。對付它們,就靠大鵝。鵝反應靈敏、生性強悍,叫聲洪亮。黃鼠狼一聽到鵝叫,便會退縮。目前場里只養了3只鵝,“警衛力量”略顯單薄,張曉東計劃再多養幾只。
“如果把它們關在籠里,哪會有這些安全問題?”張曉東笑了笑。這就是自由的代價——這片天空、土地,屬于雞,也屬于鷹隼與黃鼠狼。
隼飛遠了,林間重歸平靜。幾只羽毛華美的野雞悄悄溜到食槽前偷吃飼料。家雞雖不歡迎,卻也沒有驅趕。野雞啄了一陣,便飛走了。偷食的還有麻雀、喜鵲等鳥類。其中最不受歡迎的是喜鵲,它們不僅偷吃飼料,還偷雞蛋——啄破蛋殼吸食蛋液,最后還要銜走蛋殼補鈣。而且它們智商高,善鉆防御漏洞,打不得、轟不絕,只能加強防范,盡量減少損失。
下午4時,西華縣城里的一家四口開車來到養雞場買雞蛋。為了打開銷路,張曉東最近嘗試網絡直播,漸漸有人慕名而來。3歲的小朋友歡叫著跑進林子撿雞蛋,摸到一枚剛下的、熱乎乎的蛋,興奮得大叫。他想抓雞,卻總也抓不到。張曉東在一旁微笑:這些雞機靈得很,連他自己也難徒手抓住。孩子又轉身想去逗鵝,嚇得姥姥一把拉住:“它們可不會慣著你……”
這家人最終買走150枚雞蛋,1.2元1枚,總共180元。“我們還會再來的。”這個輕松的下午,想必會留在他們的記憶中。
盡管雞蛋價格是普通雞蛋的兩三倍,但因產量低,養雞場目前還不賺錢。張曉東并不氣餒:“場地夠大,我打算明年把規模擴大到三四千只。產量上來了,就能盈利了。”
他熱愛這份遠離塵囂、親近自然的事業,養雞場取名“東籬野趣”,正合此意。
暮色漸沉,雞群陸續歸舍。總有幾只特立獨行的,或飛上棚架,或躍上枝頭——且由它們去吧。
這一天,就這樣靜靜地過去了。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