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運英在翻閱祖輩留下的醫書。
□記者 史書杰 鄭偉元 文/圖
近日,在鄲城縣城關鎮衛生院,患者劉先生俯臥于診床上,62歲的中醫醫師劉運英將溫熱的黃泥膏均勻敷于其僵硬的頸肩部位,一刻鐘后取下,劉先生試著轉動脖子,原本如針刺般的疼痛顯著緩解。這是劉運英施行中醫泥療的日常場景。自1984年投身中醫事業以來,她以黃泥為藥、銀針為器,扛起劉氏中醫的傳承重任。
劉氏中醫的淵源可追溯至宋朝。劉運英的祖先原為教書先生,因救治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獲贈外治秘方,自此棄文從醫,并獨創“流矢星落針法”。康熙年間,其先祖劉明軒憑借精湛醫術入選御醫,在宮廷任職11年。如今,劉氏中醫珍貴的秘方典籍僅存一本殘卷,這份寶貴傳承已成為劉運英內心最重要的責任。
六歲時,劉運英在家庭熏陶下已能熟練施針,因手法輕巧無痛,鄉鄰常請這位“小大夫”協助緩解不適。15歲時,她被推薦至河南中醫學院(現河南中醫藥大學)進修,在半工半讀期間背誦藥性、辨識經絡、采挖草藥,奠定了扎實的醫學基礎。
在劉氏中醫療法中,“回春泥灸保健膏”是極具代表性的泥膏,其配方十分講究。基泥最初選用河邊柳樹下的黃泥,這類黃泥具有修復筋膜、養護皮膚與血管的功效,但如今黃泥難尋,她便添加蜂蜜調和,既能調和藥性、增加泥膏黏性,又能溫和保護皮膚。中藥成分上,她精選姜黃、雷公藤等,姜黃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雷公藤則經特殊炒制脫毒。所有藥材需先研磨成細粉,再與基泥、輔料按比例混合,最終制成的泥膏可透皮起效,且藥物吸收和代謝不經過內臟,從而減輕肝腎負擔。
目前,劉運英已開發19種秘制泥療產品,適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及日常養生保健。如今,劉氏中藥泥療已成為鄲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周口市傳統醫藥優秀傳承項目。
劉氏中藥泥療的臨床療效,體現在一個個真實病例中。曾有一位腦梗后遺癥患者,因半身不遂無法自理,劉運英為其制訂“泥療+針灸”方案,以特制泥膏外敷關鍵穴位,配合“醒絡針法”疏通經絡。三個療程后,患者不僅能自主行走,還能從事澆水、除草等日常農活。
自1993年起,劉運英打破“秘方不外傳”的舊觀念,著手培養傳承人,如今已指導三批學生,包括城關鎮衛生院的弟子及北京航天總醫院、太康縣人民醫院選派的進修學員。她系統傳授泥膏制作與針灸技法,并為學生準備藥材、提供實踐指導,切實解決其后顧之憂。面對中醫發展,她坦言非遺傳承不易,但堅信“老祖宗的智慧是用來救人的”。
如今,劉運英仍堅守診桌前。那捧溫熱的黃泥、幾根細巧的銀針,不僅緩解著患者病痛,更續寫著劉氏中醫的溫情與傳奇。在她看來,中醫傳承從不是墨守成規。讓傳統技藝在創新中惠及更多人,正是她四十載行醫不變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