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波燒制的泥泥狗作品。
在淮陽太昊伏羲陵的香火繚繞中,有一種黑底繪彩的泥塑藝術品已流傳數千年。它并非普通玩具,而是承載伏羲女媧神話、暗含陰陽之道的“文化活化石”——淮陽泥泥狗。在當代傳承者中,邵波以“傳藝心造,土中求道”的堅守與創新,讓這門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10月26日,記者在淮陽北關邵波工作室看到,大大小小的泥泥狗作品琳瑯滿目,工人們正忙著把一批批產品打包發往全國各地。
與泥結緣: 童年記憶,一生守護
邵波與泥泥狗的緣分始于兒時廟會。那時,廟會上叫賣的“草帽虎”“猴頭燕”等泥塑,帶著神秘紋樣與渾厚哨音,在他心中播下了文化的種子。六七歲的他便在放學后捏泥玩,中學時開始系統習作與搜集,2000年后更是全身心投入這門藝術的創作與研究。
對邵波而言,泥泥狗從來不是簡單的手工藝品。“傳說它是伏羲女媧摶土造人時傳下來的‘靈寵’,每個造型都藏著祖先的生存智慧。”他指著工作室里的“人面猴”作品解釋,這種被稱為“人祖猴”的形象,眉眼間透著肅穆神圣,正是遠古祖先崇拜的鮮活印記;而他常穿的“草帽虎”圖案文化衫,更承載著伏羲女媧滾磨為媒、繁衍族群的古老傳說。這份對文化內涵的深刻理解,成為他傳承之路的基石。
守正創新:承古之脈,融今之氣
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淮陽泥泥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邵波始終堅守“尊重古法”的底線。他堅持采用淮陽本地黃膠泥為原料,沿用“采泥、打泥、捏坯、扎孔、過黑、點花”的傳統工序,尤其保留了用高粱稈繪紋的古法技藝——這種特殊工具畫出的線條拙勁有力,比毛筆更能傳遞泥泥狗本真的民間質感。多年來,他已發掘整理傳統泥泥狗造型300余種,在此基礎上創作出1600余種新樣式,讓古老圖騰獲得豐富表達。
但傳承絕非機械復制。面對傳統泥泥狗沉重易碎、不便保存的難題,邵波引入制陶技藝進行革新:將作品空心化處理,采用新型顏料彩繪后燒制,既保留了黑底彩紋的經典特質,又讓成品變得結實輕便,徹底解決了運輸與收藏的痛點。在題材上,他創新性地將作品分為圖騰、靈獸、生肖等系列,還開發出彩陶、陶瓷等延伸品類,使這一古老藝術適配現代生活場景。北京冬奧會期間,他以“冰墩墩”為原型創作的泥泥狗作品,通過直播讓千萬網友見識到傳統技藝的當代轉化力。
以藝興產:泥土生金,振興鄉村
“真正的非遺傳承,既要活下去,更要活得好。”邵波深知,技藝的生命力最終要靠產業來支撐。他創建的文化藝術工作室經過15年研發,實現了彩陶泥泥狗藝術產品的量產,如今每年用料超20噸、年產10萬箱,綜合年產值突破600萬元。在他的帶動下,淮陽泥泥狗從2001年時的十萬級市場,成長為如今的千萬級以上的綜合產業,形成了完整的禮品紀念品產業鏈。
這種“技藝+產業”的模式,讓更多人共享文化發展成果。邵波領辦的省級彩塑泥泥狗大師工作室,成為全民技能振興的重要平臺;他擔任主席的淮陽區泥泥狗協會,凝聚起眾多從業者。通過“工作室+協會+農戶”的聯動,許多當地村民拿起泥團、高粱稈,從普通農民變身手工藝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泥土不僅孕育了藝術,更長出了鄉村全面振興的致富根脈。
走向世界:東方美學,全球傳揚
從淮陽廟會的小攤,到國際舞臺的聚光燈下,邵波帶著泥泥狗完成了華麗跨越。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美術家,他曾赴日本、韓國、英國、法國等十余國展演交流,讓外國觀眾見識到這門“東方神秘美學”的魅力。在央視《國家寶藏》錄制現場,他與張國立互動演示制作流程,從揉土定形到勾畫點睛,將泥泥狗的歷史淵源與工藝精髓生動傳遞給全國觀眾。
如今,邵波的身影常常出現在高校講堂,作為多所院校的特聘教授,他系統講授泥泥狗文化與技藝;他的工作室被評為全國版權示范單位,為行業樹立了規范發展的標桿。眾多媒體的報道,更讓淮陽泥泥狗的名字傳遍大江南北。
在邵波看來,“最偉大的生命是泥土,最偉大的勞動是手工”。這位與泥土為伴的匠人,用二十余年的堅守證明:淮陽泥泥狗從來不是靜止的歷史標本,而是在守正創新中不斷生長的文化生命體。那些經他的雙手捏塑、燒制的“靈獸”與“圖騰”,正帶著泥土的溫度與千年的智慧,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繼續扎根、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