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割機“吐”糧。

烘干廠“烤”糧。

群眾“曬”糧。

騰場地“曬”糧。

烘干塔“護”糧。

收割機“搶”糧。
□記者 徐松 文/圖
連綿陰雨天氣給秋收工作蒙上了一層陰影。為確保秋糧顆粒歸倉,鄲城縣1490平方公里田野間“搶”字當頭、爭分奪秒,上演著一場與淫雨競逐、與時間賽跑的保糧攻堅戰。雨歇人搶收,烘干機不停,騰地為晾曬,為糧不惜力,全力保糧安。
記者走進田間地頭,看鄲城各地“龍口奪糧”、筑牢秋收防線的生動實踐,用帶著泥土氣息的文字定格辛勞的身影,展現鄲城干部群眾與天斗、與地斗的英勇與擔當。
鄲城縣統籌調動人力和機械與時間賽跑。秋收工作已近尾聲,烘干、整地與播種工作正按計劃推進。從縣四個班子分工分片一線指揮,到帶領黨員干部奔忙于田間地頭;從履帶式收割機踏泥作業,到烘干企業24小時奮戰;從幫扶隊挽起褲腳幫困難群眾收糧,到騰出一切場地讓農戶曬糧……一場與天爭時、與地搶糧的攻堅戰全面打響,書寫著鄲城縣137萬人民守護糧食安全的動人篇章。
機械攻堅:泥濘中的“鐵甲洪流”
“三秋”生產期間,鄲城縣共組織4.1萬臺農機投入生產,其中玉米聯合收割機1600多臺、履帶式收割機300多臺、大中型拖拉機5646臺、旋耕機5239臺、播種機5925臺,以及其他機械2.2萬臺。指導各鄉鎮成立19個應急搶收作業服務隊,全力做好天氣預警、農機燃油供應及道路暢通等保障工作。
10月14日,在豫丹生態農業合作社的千畝玉米田里,合作社負責人王雷正指揮4臺玉米收割機開足馬力、破泥前行。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一排排玉米植株被整齊地卷入機器,經過剝皮、脫粒等工序,玉米粒傾瀉而出,裝滿運糧車,處處呈現一派繁忙景象。
這樣的場景遍布全縣。面對連綿陰雨天氣,鄲城緊急從外地調配300多臺履帶式收割機,與本地收割機組成“鐵甲兵團”,采取“人歇機不停”的24小時輪戰模式作業。
在胡集鄉的一處農田里,河南豐青農業有限公司的農機隊正在開展“一條龍”搶收服務。“針對連綿陰雨天氣,我們及時從外地調來16臺收割機,能實現玉米全天候收割,日收割面積約2000畝。”公司總經理沈隨隨說。
烘干護航:晝夜不息的“守護神”
濕糧不能堆,更不能放。在河南牧豐糧油有限公司,兩座高聳的烘干塔正全負荷運轉。潮糧通過傳送帶送入烘干塔,經過18小時高溫干燥,化為金黃滾燙的玉米粒傾瀉而出。
“所有設備滿負荷,人三班倒、機器連軸轉!”公司負責人李俊杰眼睛布滿血絲。自秋收工作啟動以來,這兩座烘干塔已連續運轉30天,日處理潮糧1000噸,確保糧食達到國家糧食安全儲存標準后入庫。
“玉米已經有點發熱,再晾不干就毀了!這兒隨到隨烘,烘完直接換成錢,心里的石頭就落了地!”在吳臺鎮段嶺村,農戶周國銀正把一車濕玉米運往合作社烘干點。
全縣32座烘干塔徹夜轟鳴,7300噸日烘干能力全線釋放。縣政府發動國有糧庫、糧食收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利用各類糧食烘干機械為農戶提供烘干服務。無烘干條件的,引導農戶在空閑房間、走廊過道、塑料大棚內攤薄晾曬,每天多次翻動;將玉米果穗裝入鐵絲籠晾曬,或將玉米碼在晾架、木板上,保證底部透氣,用電風扇或鼓風機吹除濕氣,加速水分蒸發。
干群同心:風雨中的“堅強脊梁”
10月7日,雨暫歇,鄲城縣與河南周口國家農高區連夜召開緊急會議,啟動“縣區一體”作戰機制。農高區班子成員下沉鄉鎮,縣直部門分包村莊,鄉鎮干部扎進地塊,建立“包片—包村—包地”三級責任體系。
縣委、縣政府指導全縣各鄉鎮抽調鎮村干部成立478個“三秋”生產幫扶服務隊和401個大戶搶收服務隊,對困難群體和種糧大戶(流轉土地165畝以上)進行“一對一”幫扶,確保秋糧歸倉、秋種不誤。
在汲冢鎮,鎮村干部全部深入一線,帶著水泵隊逐地塊排水,鞋陷進泥里就赤腳上,能收一畝是一畝,絕不讓糧食爛在地里!為破解濕糧存儲難題,汲冢鎮采取“烘干+晾曬”模式,安排專人協調糧食烘干企業,優先保障農戶濕糧烘干需求。學校操場、文化廣場、政府大院等65處公共場地全面開放,黨員干部帶頭清場、鋪糧、翻曬,織就一張前所未有的“護糧網”。
此外,汲冢鎮農業服務中心組建6支技術指導隊,深入各村開展技術服務,指導農戶做好作物搶收、濕糧通風存儲等工作;組織駐村工作隊對種糧大戶、困難農戶進行“一對一”幫扶,協助缺乏勞動力的家庭搶收糧食,確保全鎮秋收工作“不漏一戶、不落一塊”。
特色產業:訂單農業的“堅強底氣”
在李樓鄉土趙莊村的千畝高粱基地,連片成熟的紅高粱穗頭飽滿、燦若云霞,微風拂過,穗浪起伏,空氣里彌漫著陣陣清香。雨后,4臺大型履帶式收割機開足馬力、往復穿梭,收割、摘穗、脫粒一氣呵成,田間地頭鋪展出一幅動人的“搶收圖”。
“今年,我與地神公司簽了訂單,種植800多畝紅高粱。”種糧大戶馮碩抹了把額頭上的汗水,語氣里透著踏實,“雖然天氣不太理想,但畝產還能達到800斤左右。按去年每斤1.3元測算,效益還是有保障的。”
李樓鄉黨委書記晉玉梅表示:“我們將依托三大產業園,推動黨建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推廣‘合作社+訂單種植’模式,發展特色高粱產業,實現‘產得出、銷得暢、收益穩’的良性循環,確保產業增效、農民增收。”
數據見證:96.43%背后的擔當
截至10月14日,全縣秋作物種植面積163.7萬畝,已收獲157.87萬畝,占比96.43%。其中,玉米116萬畝,已收獲115.59萬畝,占比99.64%;花生17.5萬畝,已收獲16.86萬畝,占比96.34%;大豆13.5萬畝,已收獲13.12萬畝,占比97.18%。
這組數字背后,是5646臺拖拉機、5239臺旋耕機、5925臺播種機全力運轉,是300多臺外調履帶機千里馳援,是32座烘干塔晝夜不息吞吐,是數千名黨員干部深陷泥濘的腳印。
鄲城縣圍繞“三區”發展定位——小麥產業創新發展引領區、黃淮平原現代農業示范區、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典范區,緊扣“省級主導、市級主體、縣級主責”工作機制,依據土、肥、水、種、密、保、管、工“農業八字憲法”這一關鍵舉措,堅持“縣區一體”,高質量推進河南周口國家農高區“三秋”工作。具體包括:改良土壤、合理施肥、暢通水利、推廣良種、科學密植、綠色防控、智能管護和農機優化,確保核心示范區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高標準種植與管理模式。
科技賦能:“藏糧于技”的硬核支撐
應對天災,更需科技力量。縣農業部門印發《陰雨天氣秋收減損技術指南》5000余份,派出56支技術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戶科學搶收、通風存儲。智能管護系統實時監測土壤濕度,為搶收提供決策支持。
鄲城縣農機中心積極落實各項農機補貼政策,不斷提升玉米生產機械化水平,確保“三秋”大忙時節各類機械能夠拉得出、用得上。
雨中的鄲城,讓人看到了一種令人震撼的力量。那不是機械的蠻力,而是人與天地的較量、技術與時間的賽跑;是烘干塔前農企一句“人歇機不停”的承諾,是黨員干部赤腳排水的背影,是農戶摸著干爽糧粒時那終于展開的眉頭。
這里的土地沉默,這里的人們不屈。在這場“龍口奪糧”的戰役中,鄲城用行動詮釋了何為“糧食安全”的真正擔當,它不在口號中,而在泥濘的田間、轟鳴的塔內、不眠的深夜和一雙雙攥緊糧食的手中。
雨終會停,天終會晴,而他們奪回的不只是糧食,更是守護中原糧倉的底氣、鄉村振興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