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博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發展被確立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路徑。然而,如何在保障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實現環境質量改善和生態系統修復,仍是擺在人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綠色發展的理論基礎
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多種理論演進的基礎之上。首先,可持續發展理論為綠色發展提供了總體框架。自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提出以來,“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成為全球共識。綠色發展正是將這一理念落實到經濟、社會與環境相統一的發展模式之中。其次,生態經濟學為綠色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傳統經濟學往往將資源環境視為外部性,而生態經濟學則強調經濟系統必須嵌入自然系統之中,資源與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超越環境承載力的經濟增長必然導致生態危機,因此綠色發展必須在資源環境的約束條件下進行。再次,循環經濟理論為綠色發展提供了方法論支持。循環經濟主張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廢棄物的循環再生,這一理念被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城市建設等多個領域,為綠色發展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徑。最后,綠色治理理論強調多元主體的參與與合作。單一的政府管制已難以應對復雜的環境問題,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的協同參與成為綠色治理的重要力量。綠色發展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共治的過程,只有形成合作網絡,才能真正實現生態文明目標。
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意義
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一,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綠色發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通過綠色轉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產業升級,從而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其二,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綠色發展是改善生態環境的現實需要。綠色發展能夠通過清潔生產、節能減排和生態修復等措施,逐步改善環境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其三,從國際競爭的角度看,綠色發展是提升綜合國力的必然選擇。隨著全球綠色競爭加劇,掌握綠色技術與產業制高點已成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我國必須在綠色能源、環保產業和綠色金融等領域搶占先機,才能在國際分工中贏得主動。其四,從民生福祉的角度看,綠色發展是實現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公共產品,綠色發展不僅改善生活環境,還能夠提供更多綠色就業機會,促進社會公平與和諧。
我國綠色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我國綠色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一方面,政策體系的逐步完善為綠色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從國家層面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到地方的各類綠色發展行動計劃,政策紅利不斷釋放。與此同時,科技進步為綠色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領域的快速發展,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支撐。社會公眾的環保意識也在不斷增強,綠色消費和綠色生活方式逐漸普及。此外,國際合作的深化為我國綠色發展提供了更多機遇,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為綠色發展拓展了國際空間。另一方面,我國綠色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經濟轉型的壓力依然巨大,一些地區和行業仍高度依賴高能耗、高排放產業,轉型阻力較大。資源環境的約束仍然突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此外,治理體系尚不完善,市場激勵機制不足,企業在綠色創新方面的動力不夠強,社會公眾的參與機制也亟待健全。
綠色發展的路徑選擇
實現綠色發展,需要在多個層面同時發力。首先,產業結構的綠色轉型是核心環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新能源、節能環保和數字經濟,有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傳統產業必須加快綠色改造,推動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逐步擺脫對高耗能產業的依賴。在農業領域,推廣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和智慧農業,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推動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其次,能源結構優化是實現低碳轉型的重要途徑。我國應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積極發展風能、太陽能和水能,逐步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同時,應加快能源高效利用的步伐,在建筑、交通和制造業中推廣節能技術。碳排放控制機制的建立也至關重要,通過完善碳交易市場和碳定價機制,推動企業自主減排,確保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再次,制度保障與政策支持為綠色發展提供了堅實后盾。應進一步健全環境法律法規體系,加大執法力度,確保政策落地見效。同時,應大力發展綠色金融,通過設立綠色基金、發行綠色債券等方式,支持綠色項目發展。將生態文明建設指標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有助于形成長效機制,推動各級政府主動履行環保責任。此外,科技創新是推動綠色發展的核心動力。國家應加大對綠色技術研發的投入力度,推動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突破,并通過產學研合作加快成果轉化。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手段推動綠色治理,為環境保護與資源管理提供新的解決方案。最后,公眾的積極參與是綠色發展的社會基礎。應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推動綠色產品認證體系建設,引導消費者選擇低碳環保產品。通過推廣垃圾分類、節能出行等綠色生活方式,增強社會整體環保意識。同時,應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培養全民的綠色價值觀。
對策與建議
綜合來看,我國綠色發展需要統籌區域協調與差異化策略。對于資源環境壓力較大的地區,應加快產業轉型和污染治理;而對于資源稟賦較好的地區,則應發揮優勢,培育綠色產業集群。同時,應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在規則制定和技術交流中爭取更大話語權。在政策層面,應完善激勵機制,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和綠色信貸等手段,激發企業的綠色創新動力。建立健全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有助于促進區域間的利益平衡與協同發展。最后,應提升治理效能,推動政府、企業與公眾的協同治理,形成綠色發展的強大合力。
(作者單位:鄲城縣社會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