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報 》( 2025年08月13日 第 01 版)
縣計縣策:周口市淮陽區以太昊伏羲陵文化旅游區為核心,串聯起弦歌臺、陳楚古街、平糧臺古城遺址等資源,成功構建“1個5A(太昊伏羲陵文化旅游區)+1個4A(弦歌臺景區)+多個3A(周口海洋館、梅園、伏羲文化公園、陳楚古街、龍湖南壇公園、獨秀園)”的A級景區集群,形成“全域皆景區、處處有風景”的文旅新生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方化祎 通訊員 張廣起 韓功勛
“伏羲讓最有故事的一段撒向淮陽,龍湖把最美的一面留給了淮陽。”8月12日,來自安徽阜陽的張先生之前做足了功課,但在漫游太昊陵景區、欣賞龍湖萬畝荷花時,還是被震撼到了。
太昊陵與龍湖,曾是淮陽旅游的金字招牌。如今,“一陵一湖”的格局,已蝶變為全域聯動的旅游共同體。過去游客直奔太昊陵燒香,半天便匆匆離開。現在從祭祖祈福到逛古街、看演出、住民宿,至少要停留兩天,這進一步釋放了消費潛力。
為延長游客停留時間,淮陽以“一湖一陵一古城”為主線,推出中華文明探源研學游、龍湖生態觀光游、非遺文化體驗游等多條精品線路,并打造“新十景”——梅園春曉、曲橋渡賢、藝閣燈影等景觀,將歷史遺存與現代審美巧妙融合。
龍湖曾是淮陽的“生態傷疤”。過去因污水直排、垃圾圍湖,水質一度惡化。如今,漫步湖畔,但見碧波映城郭,白鷺掠清波,呈現出一幅水城共融、人水和諧的畫卷。
“龍湖水質已穩定達到國家Ⅳ類標準,越冬鳥類增至30余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就有10余種!”龍湖濕地公園負責人化要杰自豪地說。
生態蝶變得益于淮陽區“鐵腕治污+科學修復”的雙重舉措。近年來,淮陽投入數億元實施截污納管、生態清淤、濕地植被恢復等工程,建設伏羲文化公園、南壇湖公園等五大臨湖公園,實現“顯陵透湖、城湖一體”。同時,通過全民共治機制,發動群眾參與護湖行動,將生態保護寫入村規民約。曾經的城中村居民李思偉感慨:過去雨天污水橫流,現在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家鄉成了生態福地。
生態優勢正加速轉化為發展勝勢。依托龍湖的生態IP,淮陽打造了龍湖仲夏夜市集、水上游樂項目等消費場景,推出漢服走秀、夜游龍湖等主題活動。2024年春節,“水城之春”漢服秀吸引數千名游客身著華服打卡,傳統文化與生態美景碰撞出全新火花。
“生態好了,游客多了,我們的荷花園民宿節假日一房難求!”龍湖畔民宿經營者王女士說,現在的人流量簡直可以用“車水馬龍”來形容。
“80萬人同日祭祖”的吉尼斯紀錄,曾是淮陽旅游最耀眼的標簽。而今,這片土地正打破“白天拜祖、晚上返程”的單一模式,以“文化+科技+體驗”重塑旅游業態。
在太昊伏羲陵文化旅游區,數字技術讓歷史“活”起來。全息投影再現伏羲畫卦場景,AR互動讓游客“穿越”至上古時空;非遺展演區,泥泥狗制作、黑陶燒制等技藝吸引游客動手體驗,夜晚的“FUN肆愛生活·燒烤音樂節”上,燈光秀與電音交織,傳統廟會變身潮流派對。
“既要傳承文化根脈,也要用新玩法留住年輕人。”太昊陵保護中心負責人薛冰表示。
文旅融合的觸角延伸至產業鏈各環節。伏羲書展連續舉辦三屆,今年書展更是邀請六小齡童、歐陽奮強等知名嘉賓,引發全城讀書熱潮。2025中原古韻——周口(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讓游客逛千年廟會的同時,盡享“非遺”文化之美。
從“一陵一湖”到全域共榮,從生態修復到業態煥新,淮陽以文化為魂、生態為基、創新為翼,走出一條文旅高質量發展之路。
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明確了未來五年奮力建設文旅強省的目標,繚繞的香火、如梭的游船,淮陽正以其獨特的魅力,以“文化+經濟”雙輪驅動,激活伏羲文化IP從歷史深處走向產業前沿。
“文旅引領,激活一城。站在新的起點,我們將繼續深耕伏羲文化,真正將淮陽打造成為展示中華文明、體驗生態之美、暢享休閑生活的旅游目的地。”淮陽區委書記、區長王獻超表示。